
您當前的位置: 中安在線
近年來,黟縣洪星鄉以“公共文化空間+”模式為抓手,創新打造集文化惠民、鄉土傳承、產業融合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更具活力,切實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生活幸福感。
“公共文化空間+多元活動”,擦亮“惠民服務品牌”。依托鄉級文化中心,整合文藝展演、技能培訓、科普教育等六大功能,結合勞動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及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文化下鄉”“生活科普”等主題活動10余場,惠及群眾超500人次。針對“一老一小”群體,開設老年健康講座、智能手機課堂、非遺手工課等定制化服務10余次,實現文化服務精準覆蓋,讓家門口的“文化客廳”成為群眾的精神樂園。
“公共文化空間+鄉土根脈”,鑄就“鄉愁文化地標”。深入挖掘洪星鄉紅色歷史、農耕文化、民俗技藝等本土資源,打造“紅色村史館”“非遺工坊”等主題展區,通過實物展陳、影像記錄、互動體驗等形式,全景式呈現洪星鄉的歷史脈絡與發展成就,成為傳承鄉土文化、凝聚鄉情鄉誼的重要載體。同時,積極引導群眾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自編、自導、自演各類演出,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今年以來,累計開展“鄉村春晚”“送戲下鄉”等演出4場,惠及群眾300余人次。
“公共文化空間+產業振興”,激活“鄉村經濟動能”。創新“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設立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集中展示洪星高山茶葉、生態竹筍、特色竹編等20余種優質農副產品,推動山貨出山。通過文旅融合項目,開發鄉土研學、生態觀光等特色旅游線路,帶動周邊村民就業100余人次,年均為村集體增收超20萬元,實現文化賦能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未來,洪星鄉將持續深化“公共文化空間+”模式,以文化之力潤澤民心,以產業之興撬動發展,繪就民生幸福與鄉村繁榮的嶄新畫卷。(石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