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學文,男,1947年2月生,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鴉窩村村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徽大鼓”傳承人。他27歲學習大鼓書,很快便能獨自登臺說書;43歲在水泥廠上班時不慎燒傷雙眼導致雙目失明,但他并不氣餒,用耳朵搜集素材、學習新知識,提升說書技能。46年來,他遍訪村民,充分汲取民間語言養分,創新、改編鼓書,累計推出作品100余個,義務演出2000余場,在說唱中傳播黨的好聲音,弘揚生活真善美,受眾達2萬余人次。曾獲評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省“月評十佳”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滁州好人”等榮譽。
劉學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黨的聲音傳遍鄉村大地。資料圖片
苦心學藝眼失明 不負熱愛尋光明
劉學文出生曲藝世家,父親劉家才是常山廬劇團一名藝人。在家庭氛圍熏陶下,劉學文從小便酷愛曲藝。
1973年臘月三十,正值章廣鎮常山街道(原常山鄉)逢集,“安徽大鼓”名藝人陳天懷來表演說唱大鼓書。16歲的劉學文當場就被這種獨特新穎的表演藝術深深吸引住,看完表演仍不舍離開,懇求陳天懷收他為徒,但因表演日程安排緊張,演出剛結束,陳天懷就帶著班組匆匆離開了。之后逢集的日子,陳天懷常來表演。1974年臨近端午的一天,陳天懷又來到章廣鎮表演,演出結束后,劉學文再次請求拜師學藝,陳天懷被他的精神打動,“你要真想學本事,就來肥東縣陳集鄉找我!”這句話,讓劉學文開心了一整天。
第二天一大早,劉學文就踏上了求學路,寒來暑往、起早貪黑、風吹日曬,這一學就是3年。陳天懷對這位勤學苦練的徒弟非常滿意,毫無保留地教授他說唱大鼓的技巧,還慷慨解囊包攬了食宿。1977年,劉學文不負所望、學有所成,正式登臺說書。
1990年,劉學文在常山水泥廠當班時,不慎燒傷雙眼,造成雙目失明,然而他沒有放棄對大鼓書的深深熱愛。看不見,就靠耳朵聽,收音機、MP3成為劉學文學習的主要渠道。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只要空閑,全部用來聽書。一遍又一遍,反反復復聽,認認真真磨,知識、技能全部滲透在劉學文的心里。他想:“眼睛雖然失明,可只要堅持學下去,文藝的傳承就是一片光明。”
創新說唱大鼓書 “鄉音”如水潤民心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各位父老鄉親喜歡聽書,給我捧場,我心里樂呵”。不論是鴉窩村的村民還是慕名邀請劉學文去演出的鄰村聽友,無論是農忙農閑,還是夏夜冬天,只要有村民想聽,劉學文都帶著大鼓去說唱,漸漸形成了村民們“點餐下單”、劉學文“送貨上門”的說唱形式。
失明后的劉學文還經常參加公益演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堅持著大鼓“曲藝夢”,村民們在認識安徽大鼓這門曲藝的同時,更聽出了一位盲藝人在圓夢路上的堅韌執著和不悔初心。
為拓展大鼓書的藝術表現能力,劉學文經常走村串戶詢問一些經常聽大鼓的老觀眾的意見,將唱腔技巧和本地方言結合起來,通過本地口語化的說唱方式,讓村民想聽大鼓書、聽懂大鼓書。在說唱內容上,他不斷挖掘創新,汲取民間語言養分,進行創新和改編,整理出了《報母恩》《孝敬老人美名傳》等一些經典老作品;他將大道理說唱成小故事,創作《殘聯惠殘民生暖人心》《鼓書說唱話振興》《二十大精神指航程》等一批新曲目,唱出黨的好政策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豐富了村民們精神文化生活,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吸引了人民網、新華社、安徽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前來,對劉學文和他的作品深入報道。
堅守說唱40余載 不辭長作傳承人
“安徽大鼓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流傳近400年,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不能讓它失傳了。”這是75歲的劉學文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不僅是安徽大鼓藝術創新的傳承者,更是鼓曲藝術的教授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條路上他不遺余力。
讓更多人學習安徽大鼓,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近年來,劉學文免費培訓學員80余人,正式收徒5人。鴉窩村程翔是劉學文的徒弟,2018年,他剛來到村里工作就跟著劉學文學藝,現在已經能跟著師傅的鼓點說唱了,村里的大小活動,經常看見師徒二人在百年楓楊樹下說唱大鼓書的身影。劉學文始終堅持“人多人少一個樣、環境好壞一個樣、有酬無酬一個樣”,46年來,他深入村(社區)、學校進行義務演出,累計推出大鼓書作品100余個,演出2000余場,聽眾達2萬余人次。
頭發漸白的劉學文執著地傳承說唱大鼓書,讓更多的人了解認可安徽大鼓,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僅僅喜歡聽大鼓,更愿意跟著劉學文學唱大鼓。近年來,他走進章廣鎮老年學校和鄉村學校少年宮,舉辦培訓班,義務教授鎮域內老年人和孩子們學唱大鼓書。鎮、村里的老人積極性都很高,孩子們也很喜歡跟著劉爺爺后面學唱,讓原本漸行漸遠的鄉村“大鼓”在章廣這片紅色土地上綿延不絕、余音裊裊。
余熱未盡獻,老驥不偷閑,劉學文是鄉村文藝的“守望者”,他用傾盡一生的執著與堅守服務鄉間,用大鼓鏗鏘動人的力量,讓鄉村文化得以留存,得以薪火相傳,激蕩起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動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