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王藝林
合肥工大 交叉融合培養新一代汽車人才
暑假已至,合肥工業大學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隊實驗室里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三個多月后,他們將再次出征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自2009年建隊以來,這支大學生隊伍已經發展為燃油、純電動和無人駕駛三支車隊。
研究生黃濤是純電動“云電”車隊隊長。他告訴記者,這個團隊里聚集了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大家各司其職、緊密合作,共同完成新一代純電動方程式賽車的設計、制造,以及成本預算、商業營銷等各項工作。
“我們的隊伍和學校另兩支隊伍一樣,都曾在中國汽車行業最高水平的大學生賽事中連續取得好成績。相信今年也一定會再創佳績!”黃濤說。與去年的賽車相比,新一代賽車采用了改進碳纖維單體殼,重量減輕了10%,同時在空氣動力學套件、扭矩矢量四驅算法等方面都作了進一步改進,輪胎附著利用率更高。因此,這個暑期,團隊全體成員都不打算休息,一方面要對賽車的底盤、車體、電氣等進一步裝配調試,同時還要開展對更新一代賽車的預設計。
“隨著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科學研究早已打破了學科和學院的邊界。”合工大智慧交通車路協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石琴介紹說,在該校管理、計算機、電氣、材料等多個傳統優勢學科,同時圍繞汽車領域集結發力,在新能源動力與儲能關鍵技術、新能源汽車三電平臺關鍵技術、車輛空氣動力學與機動車尾氣擴散基礎前瞻研究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創新型成果,并與汽車產業企業發展實際緊密融合,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從傳統動力到新能源再到智能網聯,時代的變遷提出了一輪又一輪新課題。把科研項目立在時代前沿,致力于解決民族汽車行業發展中面臨的共性問題,為行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一直是合工大汽車科研團隊的共同價值追求。就在不久之前,石琴教授科研團隊發布了我國首個“車聯網量子通信系統典型應用場景”,為量子通信在智能網聯汽車的規模化應用提出了全新的方案。
在與蔚來、江淮、奇瑞等落戶在安徽的著名車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中,教師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當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體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且遠超機械工程學科的邊界,呈現出車輛與能源、計算機、電子、信息、大數據和交通等諸多“跨界”領域深度交叉融合的特點。如果停留在傳統車輛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式,肯定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重塑教學體系培養創新人才勢在必行!
2016年,該校從大一理科新生中選拔40名成績優異的學生,組成一個集車輛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通信和電子控制等多學科交叉的“新工科專業”班級,開辦了“智能車輛工程創新實驗班”。“我們不是要培養單純技術過硬的‘螺絲釘’,而是以多學科交叉融合來打造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已經在汽車人才培養領域耕耘了40年的張炳力教授堅定地說。
2021年,合肥工業大學集合多年辦學及教育改革經驗,在創新實驗班的基礎上,又在國內率先創辦了智能車輛工程專業,圍繞汽車底盤及其控制、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車聯網等新一代先進汽車關鍵技術,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近年來,合工大學子在全國交通運輸科技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學校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成功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一流課程、安徽省一流本科專業、安徽省教學團隊等省部級以上質量工程項目3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0余項,培養出一大批國內知名汽車企業的骨干和領軍人才。(記者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