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黄色天使色吧,激情综合网+黄色成人网,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亚洲人午夜射

安徽新聞 > 安徽要聞

  • 2023-09-30 06:21
  • 來源: 安徽日報
  • 作者: 許根宏 許蓓蓓 豐 靜

  9月29日,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眾多市民前來參觀新能源汽車展。記者 徐旻昊 攝

  江淮新能源汽車駛過合肥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資料圖片)記者 徐國康 攝

  9月29日,中秋佳節,以“綠動未來 智領世界”為主題的合肥國際新能源汽車展覽會盛大啟幕。

  這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展。95個新能源汽車品牌、1000余輛新能源汽車參展,涵蓋了國內主流新能源品牌車企,還集聚了眾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品牌。

  新能源汽車廠商、行業大咖等紛紛奔赴盛會,體現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50萬輛,同比增長近4倍,產量躍居全國城市前5名。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1月至8月實現營收1870億元。

  “閃亮”數據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合肥市委市政府加速推動“首位產業”崛起、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決心和努力。成為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底氣何在?

  “老家底”與“新支撐”,吸引整車企業不斷“入局”

  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數量巨大的新能源車,讓前不久來參加世界制造業大會的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喬治·斯穆特驚訝不已。他表示,在合肥參會的這段時間里,他特意數了數路上的車牌,發現40%以上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

  喬治·斯穆特的驚喜發現,折射出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多年來,在由“工業立市”向“工業強市”升級邁進中,合肥將汽車產業作為六大支柱性產業之一,不斷賦能發展,培育出江淮汽車、安凱客車兩大上市造車企業,集聚帶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地。

  老產業煥發新活力。2003年,江淮旗下的安凱客車投入新能源客車研發,成為國內最早研發新能源客車的車企。“一段時間里,合肥滿大街跑的出租車都是江淮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合肥市廖先生說。2010年,30輛安凱純電動客車投入合肥18路公交線運營,使該線路成為全球首條專用純電動公交線路。

  18路公交線上的電動車“心臟”,是來自國軒高科的動力電池,地地道道的“合肥造”。“在電池配套上,合肥有國軒高科與陽光電源;在液晶顯示上,有京東方、維信諾;在輪胎生產上,有經開區和高新區的兩個大型輪胎廠。”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合肥傳統車企給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諸多共享的“家底”。

  新能源汽車重在“智能”,離不開芯片、人工智能等產業。2021年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近400億元,集聚了晶合集成、通富微電等集成電路企業超400家,從業人員超2.5萬人,構建了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及公共服務平臺的完整產業鏈。而在科大訊飛的牽引下,2022年合肥的人工智能產業已經突破千億大關。

  “老家底”與“新支撐”吸引整車企業不斷“入局”。2016年,蔚來牽手江汽集團。2017年,大眾安徽成立,成為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首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2020年4月,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一年后共同規劃建設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2021年7月9日,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簽約落戶長豐。

  如今,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初展雄姿。預計今年全年全市汽車產量12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7萬輛左右,汽車集群營收突破3000億元。合肥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首批雙試點城市,先后獲批“雙智”、換電兩大國家試點,是國家首批12個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中,唯一以新能源汽車為特色優勢的城市。

  “下足功夫”培養和引進人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生長,少不了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撐。

  “我們不僅是國內第一家將三元鋰離子電池應用到純電動乘用車的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研發并批量應用液冷技術到純電動乘用車的公司。”華霆(合肥)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據介紹,該公司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的研發技術團隊,并積極與高校院所共建合作開發平臺,目前該公司在核心技術如機械結構、熱管理、軟硬件等方面申請知識產權專利達千余件。

  合肥科教資源豐富,有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的智力支持,有江淮汽車、安凱客車等本土車企的研發團隊,新能源汽車產業入局較早,人才基礎較好。上世紀90年代,合工大教授趙韓把燃油車改裝成電動汽車。1999年,學校團隊完成第一代純電動轎車的研發。2001年,合工大和奇瑞聯合承擔國家863計劃,共同研發混合動力轎車。2009年,合工大與江淮、巨一自動化合作,建立了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院。

  合肥工業大學,被譽為“汽車領域的黃埔軍校”。辦學50多年來,該校車輛工程專業共為汽車行業與交通運輸行業培養4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他們中大多數都成為行業的領軍人物、技術或管理骨干。多年來,該校優秀人才一直致力于汽車理論及其關鍵技術研究,攻克了一批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技術難題,形成了完善的知識產權布局,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近300項。

  近年來,合肥市在培養和引進汽車類專業人才方面“下足功夫”。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積極申報相關博士、碩士學科授權點;支持高校與頭部企業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訂單式”培養碩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支持高校與頭部企業深度融合,協同互動,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我們不是要培養單純技術過硬的‘螺絲釘’,而是培育具有國際視野、滿足現代汽車產業需求、善于創新、能解決復雜問題的現場工程師。”合肥學院大眾學院院長王曉峰說。2021年7月,合肥學院、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眾汽車共同成立了合肥學院大眾學院,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一位位“種子工程師”,迅速成長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生力軍”。

  2022年11月,《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出臺,鼓勵科研機構、企業、高校、職業院校共同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大力培養新能源汽車領域創新型、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結合。

  “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集聚人才超10萬人,其中研發人才超2萬人。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更優政策、更好服務,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集聚合肥、服務全省。”合肥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科學打法形成“組合拳”,產業版圖日漸清晰

  得益于堅實產業基礎和優秀人才的支撐,合肥錨定新能源汽車賽道,大膽嘗試,大膽改革,產業版圖日漸清晰。

  頂層設計是堅實保證。合肥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雙招雙引”工作專班、新能源汽車專家咨詢委員會,強化部門和區域聯動。出臺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推廣應用等專項政策,推動“產業政策—兌現細則—實施意見”組合發力。

  9月15日,“元PLUS第50萬輛下線暨冠軍版上市發布會”在比亞迪合肥基地舉行。作為比亞迪首款“戰略出海”的全球化乘用車,元PLUS上市僅19個月即達成第50萬輛下線,足跡遍布全球58個國家,并在多個國家問鼎新能源銷冠。截至今年8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78萬輛,持續領跑全球新能源市場。

  龍頭企業是有力牽引。目前,合肥市已培育、引進大眾、比亞迪、蔚來、江淮、長安、安凱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百倍千倍的乘數效應正在凸顯。

  “7月3日,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使用的就是我們全球獨創的OS電池。”中創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敏告訴記者,公司已經為包括蔚來、奇瑞等一大批主流車企提供配套與服務。

  配套企業是強大支撐。目前,共有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500多家配套企業在合肥聚集,上下游產業鏈日益完善,一步步構建宏大汽車城的堅實骨架,描繪產業發展的美好藍圖。

  在剛剛舉辦的2023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高層論壇上,《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全域開放方案》正式發布。合肥市將全面開放主城區智能網聯車輛道路測試,制定道路等級劃分標準,融合交通超腦、地圖等信息,指導由簡易環境路測向復雜環境路測過渡,成為全國首個核心區域全部開放的省會城市,打造國內首個城市級“車、路、網、充”一體化云監管平臺,加快構建智能網聯汽車“兩全三化”新模式(全開放、全無人、規模化、商業化、融合化)。

  生態優化是最大依托。近年來,合肥圍繞產業鏈,布局生態鏈,持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項目場景應用、優化提升“基金+產業”“基金+基地”“基金+項目”驅動模式、不斷健全汽車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一系列舉措讓產業生態持續優化,企業發展如魚得水。

  一系列科學打法形成了“組合拳”,助推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高歌猛進。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新增投產、開工、簽約項目共74個,總投資額1681億元。

  一身“拼勁”為企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產業的繁榮和壯大,與優良發展環境滋養密不可分,更與一座城市的耕耘努力息息相關。

  “為了保證項目工期和進度,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企業有需求,哪怕是我們處于吃飯時間,也要立刻跑過來,‘端著飯碗跑步’成為我們工作的常態,節假日加班也是常態。”在長豐縣下塘鎮采訪比亞迪、中創新航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時,該鎮黨委委員石兆國表示。

  “我從沒有見過這么快的建設速度,堪稱行業的‘天花板’速度!”談及項目建設之“快”,中創新航合肥基地負責人由衷感嘆。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48億元,從簽約到開工用時不到3個月,從開工到產品下線,僅用時11個月。無獨有偶,距離該項目不到十分鐘車程的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從洽談到簽約僅歷時23天,從簽約到開工僅歷時42天,從開工建設到整車下線僅用了10個月。

  作為先天資源不足、從縣城格局發展起來的省會城市,合肥與生俱來就有一股子不服輸的“拼勁”、渴望以創新驅動發展的“闖勁”和善于釘釘子的“韌勁”。帶著這樣的“勁兒”,合肥錨定“工業立市”,扭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瞄準發展動向、搶抓發展先機、鍛造“最強保障”,打出了一手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飛速發展的“好牌”。

  一個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合肥這座城市“拼勁”的最好見證。2021年8月19日,距離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開工僅有十幾個小時,項目方突然提出項目區地勢低洼,急需土方填平,希望所在地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協調安排。按照常規程序和建設管理,這樣的項目從招標到完工,前后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面對突如其來的難題,下塘鎮領導班子與時間賽跑,連夜協調運輸公司。當晚,1000輛渣土車來回穿梭,一夜之間,全部填平。8月20日,項目如期開工。

  最大的“拼勁”,造就最好的服務。近年來,該市制定出臺《合肥市優化營商環境若干規定》《合肥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轉變政府職能,“一窗辦”“一網辦”“就近辦”等改革舉措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至2個工作日以內;創新重點項目調度制度、專班服務制度、“點對點”服務制度……以“金牌服務”護航企業發展壯大。

  “大眾安徽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合肥積極的投資政策和優越的營商環境。”“過去幾年在合肥的發展實踐,讓我們相信合肥一定能夠成為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的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在此次合肥國際新能源汽車展覽會上,大眾、蔚來等企業負責人由衷感慨。這也印證了比亞迪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考察合肥基地項目時的感嘆:“合肥干部敢擔當、講誠信、重效率,我對在肥項目發展充滿信心!”

  辛勤的汗水,澆灌出越來越絢爛的產業之花。當前,合肥市正全力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發展引領區,加速構建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為安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貢獻合肥力量。

編輯: 毛書兵
推薦閱讀
安徽省人民政府最新通告!


發布于2025-04-16 07: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