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潮涌長三角,揚帆共奮進。5月20日至24日,記者跟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預熱采訪”報道組走進浙江省杭州、嘉興、溫州等地,所到之處每一站,都能遇見安徽的“身影”。浙皖兩地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為紐帶,加快融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潮中乘風而起、破浪前行。
杭州:科大訊飛解放產品質檢環節
走進位于杭州市蕭山區的長三角(杭州)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一樓產業數字化展示中心的大屏上,正實時呈現著原料庫、裝配、定制、包裝、成品庫等生產各環節的情況,供企業實現人員、設備、運維、能源精準管理和生產調度預判。
二樓的工業軟件“超市”陳列著八十多種軟件應用,涵蓋不同行業的研發、生產、物流、服務環節。其中,由安徽科大訊飛打造的聲紋質檢系統,吸引了采訪團的注意。
科大訊飛工業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宮韜向記者介紹,空調、冰箱等工業品生產,最后一個環節是聲音質檢。以往,主要依賴老師傅聽聲音來判斷電機是否健康。而如今,加入了科大訊飛技術后,通過利用聲紋識別、異音診斷等技術,結合產線自動化改造,實現了機器自動質檢,以非接觸方式實現工業產品實時聲音監測預警功能。
“在浙江,我們通過皖浙兩方產業鏈的對接和融合,打造出了這款工業AI的軟硬件一體化產品,可以更好地應用到工業場景中。”宮韜說。
目前,長三角(杭州)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已接待了來自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的數百個制造企業,引入長三角區域數字化產品及案例80余個,促成長三角地區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實施項目近百個。
這背后,是面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抗風險能力較低等共性難題,該能力中心已經成功構筑數字工程服務“生態圈”、形成數字工程服務“蓄水池”。
嘉興:亳州中藥香飄到長三角
色澤乳白、質地彈軟、味道微腥……在嘉善祥符蕩科創湖區的浙大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實驗室里,經過10多天“長”成的細胞培養魚肉與同類自然魚肉十分相似。正是在“生物合成細胞培養魚肉的關鍵技術”的應用下,這一新型動物蛋白產品才得以問世。
因為成功研制國內首例細胞培養黃魚肉,建成國內首條食品柔性智能綠色提取中試生產線、世界首套無人化中藥組分分析及智能篩選平臺,浙大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也順利成為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參建單位。
20年前,浙江大學藥學院里,安徽籍年輕學子范驍輝正在埋頭攻讀博士,20年后他已成為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主任、未來健康實驗室主任。
“說到中藥,就不得不提安徽。”范驍輝說,浙江大學未來健康實驗室在安徽早就布局了生產基地,位于亳州市的安徽九洲方圓制藥有限公司,其產品線涵蓋中藥飲片、配方顆粒、院內制劑等多個領域。
一縷藥香跨越古今。作為全國“四大藥都”之一,亳州的中醫藥產業正在煥發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
渦河湯湯,奔流不息。從1800多年前,神醫華佗種下第一塊藥圃,到2023年亳州現代中醫藥產業規模達1852.5億元、增長11.3%,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亳州關于中醫藥的故事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溫州:正泰集團百億光伏項目落戶安徽鳳陽
民營經濟是溫州一張耀眼的名片。走進位于溫州樂清市的正泰集團未來工廠,偌大的車間內幾乎看不見工人的身影,14條全自動化生產線一刻不停進行著產品的檢測、裝配和包裝。終端制造部總經理江玉坤介紹,這是目前全球低壓電器行業最先進的生產車間,日產能可達300多萬極。
創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溫州的正泰集團,從一家起步時只有8人的小開關廠,逐步發展為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0萬人就業的“大鏈主”,一躍成為我國工業電器龍頭企業、新能源領軍企業。其所在的溫州樂清市也擁有了國內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電氣產業集群。
正泰集團黨委書記吳炳池介紹,正泰集團在安徽鳳陽縣投資了100億元,建設年產12GW高效N型光伏電池、12GW光伏組件生產基地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借著長三角發展的東風,近年來,浙皖兩省政府簽訂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了《深化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商務發展合作協議》,“一地六縣”簽署了產業合作發展協議……
浙皖兩省緊扣長三角一體化,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統籌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統籌硬件聯通和機制協同,統籌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記者 張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