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OLED柔性顯示終端。(資料圖片) 記者 范柏文 攝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安徽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實現了從農業大省到工業大省、從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興產業聚集地、從要素驅動粗放增長向創新驅動集約發展、從內陸腹地向開放新高地的“四個重大轉變”。
2023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9%、較十年前翻了一番,對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5萬億元、居中西部第1位。
如今,全球10%的顯示面板在安徽生產,全國1/3的光伏逆變器、1/5的光伏組件、1/8的新能源汽車、1/7的家電是“安徽造”。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創新領域未來產業、八大優質高效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向新圖強,安徽正在奮力書寫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生動篇章。
集群成勢,布局產業新賽道
日前,總投資約10億元的國軒新能源汽車驗證及儲能研發基地項目在合肥市包河經開區破土動工。基地項目占地面積約126.7畝,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主要用于國軒驗證中心和儲能業務研發中心建設。
與此同時,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臨湖智能制造產業園、云海路產業園、新橋智能制造產業園等3個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力爭到2027年培育一個年營收萬億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放眼安徽,目前,全省已集聚奇瑞、蔚來、大眾、比亞迪、江淮等7家整車企業和1360多家規模以上配套企業,建立了整車、發動機、車身、底盤等全產業鏈體系,基本形成合肥、蕪湖“雙核”聯動、其他地區多點支撐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今年1月至8月,全省汽車產量達211.6萬輛,同比增長44.8%,占全國比重11.3%,居全國第2位。
不僅是汽車產業“汽”勢磅礴,近年來,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路徑,安徽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健全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推動了一批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光伏儲能“光”彩照人,新型顯示“屏”步青云,集成電路“芯”光燦爛,人工智能“谷”動世界……
截至2023年末,安徽先進光儲領域共有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12家。2023年光伏制造業營收規模躍居全國第3位。今年1月至4月,安徽N型光伏電池片產量占全部電池片產量9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以上。
新型顯示產業集群以京東方、維信諾、惠科光電等企業為龍頭,集聚上下游企業200余家,形成“從沙子到整機”的產業布局。2023年,全省各類顯示面板年出貨量居全國第2位、世界第3位。
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揮長鑫存儲、晶合集成等龍頭企業作用,集聚上下游企業400余家,構建了從設計到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的完整產業鏈。
目前,安徽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個。
眼下,安徽又將目光聚焦到未來產業,正加快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培育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空天信息產業新增長點,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和產業化,促進生命科學領域技術成果產業化落地,推動新一代電子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研發應用,構建空天地一體、通感算一體、設施與應用深度融合的未來網絡體系,積極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先進裝備制造、區塊鏈、元宇宙、人形機器人等其他前沿領域。
創新驅動,點燃領跑“強引擎”
前不久,科大訊飛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成為安徽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最堅實的技術底座之一。2023年,安徽人工智能產業鏈綜合評價居全國第5位,產業發展指數居全國第6位。
科技領先一步,產業領跑一路。發展新興產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安徽堅持發揮科創資源豐富的優勢,牢牢扭住創新發展的“牛鼻子”,面向科技創新前沿,持續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促進科技創新衍生出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聚焦應用研究“從1到100”的跨越,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科大模式”,深化科研經費“包干制”等改革,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加速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安徽力爭讓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通過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安徽已梳理相關技術成果176項,轉化落地成果44項,催生中科離子、中科太赫茲、中科光柵等企業22家。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省委、省政府明確,每年新認定的產業創新平臺中,企業牽頭的要達到80%;每年產業科技攻關項目中,由企業“出題”的也要達到80%。
圍繞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安徽探索建立龍頭企業牽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共同參與的大兵團協同攻關模式,突破前沿科技和顛覆性技術,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截至2023年底,全省研發投入強度居全國第7位,制造業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安徽已擁有3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并列全國首位,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4家、居全國第6位。
2023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目前,全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9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7萬家,獨角獸及潛在獨角獸企業32家。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正在成為安徽新興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厚植沃土,拓展發展新空間
新興產業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向好突破,離不開良好生態的滋養。
安徽厚植產業沃土,積極引育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團隊,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產業生態,進而不斷抬高產業發展的“天花板”,構建起新興產業發展多點突破、梯次成長、多極支撐的發展格局。
資金是支持企業發展的“活水”。
從2022年起,安徽連續5年由省財政出資,組建5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通過參股組建子基金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股權投資基金體系,利用基金的力量篩選、挖掘、招引優質企業和團隊。2023年全省利用基金招引在皖落地項目302個,基金股權投資金額218.77億元,帶動項目落地總投資2319.28億元,基金撬動產業投資逾10倍。
暢通企業發展壯大之路,鼓勵企業追“新”逐“質”,也是涵養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
安徽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行動,建立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截至2023年末,安徽已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854戶,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599戶、居全國第8位。
建立企業訴求“掛號制”,安徽堅持“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持續提高行政效能,力求優化營商環境,實現政府有為、企業有感、市場有效。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企業訴求,清單化、閉環式辦理落實。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盡最大可能為企業辦事提供便利。涉企不動產登記,申請材料從8項整合為4項,辦理時限由5天壓縮到1天。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核查,用一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40個領域的無違法違規證明。
向“新”而行,永無止境;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站在新的起點上,安徽將砥礪前行,奮力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上實現新提升,建成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當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