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如何將原本臟亂差的采煤沉陷區打造成生態環境優美的“水上農場”?這是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重點關注的議題。
據介紹,我國煤炭資源與耕地資源分布重合區域占比高,采煤沉陷區具有“下沉深度大、沉陷范圍廣、穩沉時間長、地下水位淺、積水占比高”等特點,往往難以復墾利用。
“截至2024年底,我國采煤沉陷區面積約200萬公頃,約三分之一沉陷區域形成常年或季節性積水,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東部五省份?!痹帘硎荆覈罅砍料莞責o法復墾,綜合治理政策缺位,采煤沉陷區帶來了系列生態和社會問題,對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明顯制約,尤其是高潛水位地區,影響更為嚴重,通過常規治理方式難以實現耕地恢復。
他認為,要統籌協調煤炭資源開采與耕地保護的關系,拓寬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與耕地保護相結合的有效路徑,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的規定,堅持因地制宜、推動綜合施治,創新治理模式,積極推進采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恢復耕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2024年,我們開始在3米淺的水面上試驗種植水稻,和安徽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一批農業科研單位合作,優選了6種防倒防風水稻,在淮南礦區千萬噸的顧橋煤礦大面積的塌陷區試驗種植,實現了畝產千斤優質水稻,而且這個水稻做成的米飯,味道非常香,這項技術也在去年獲評了煤炭工業十大新聞之一。”
袁亮表示,積水區種植水稻,恢復耕地屬性,集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為一體,符合國家重大需求?!八晕蚁虢ㄗh將此法推廣,讓類似條件的采煤沉陷區實現水面種植,促進資源綠色開發利用。”
他建議,構建沉陷區“水上農場”,納入耕地占補平衡和糧食安全考核范疇。對于積水1.5米至3米沉陷區域,通過搭建不同模式水面水稻等農作物種植模式,突破農業種植活動的自然條件限制,統籌農業生產、生態環境治理與景觀開發等,導入旅游、科普等,支持應用推廣沉陷區水面水稻種植+立體模式。針對非穩沉或已穩沉的積水深度小于1.5m區域,通過配套設施建設,結合積水深度,開展不同水生經濟作物種植,攻關沉陷淺水區水生農作物種植關鍵技術?!拔覀兗纫獙崿F能源安全,也要保證糧食安全,更要推進綠色發展,統籌解決高質量發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保ㄓ浾摺堃汨薄≈鞎酝橏巍「呒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