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上取得很多成績。就此,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長王清憲。
王清憲代表介紹,“十四五”以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1%,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3.6%;截至去年底制造業投資連續4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居工業大省第一位,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貢獻率超60%;2024年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357萬輛、168.4萬輛,均居全國第二位,整車出口居全國第一位;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81.4%,集成電路產量增長47.4%,DRAM存儲器產能居全國第一位,顯示驅動芯片市占率居全球第一位;光儲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居全國第三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價居全國第六位,量子科技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安徽新興產業發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效,關鍵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尤其是構建了包容活躍的創新生態,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王清憲代表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一頭抓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領軍企業,另一頭抓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安徽積極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健全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和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不斷提升企業創新實力。目前,80%以上的省科技攻堅項目由企業牽頭,企業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有效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80%。“十四五”以來,安徽省科技貸款余額由1525億元增加到7551億元,增長3.9倍;高新技術企業數年均增長28%,總數達到2.3萬家左右,去年一年新增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年均增長49%,總數達3.5萬家,去年一年新增753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80家增加到690家,總數居全國第八位。
“新興產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產業生態的競爭,安徽重點是做好‘四鏈融合’、兩業融合、數實融合三篇大文章。”王清憲代表認為,“四鏈融合”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要有促進“四鏈融合”的有效機制,安徽的做法是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的生態閉環,主要是以“產研”融合互動為主軸,著力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協同機制。二是“四鏈融合”的背后是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安徽在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過程中,協同開展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招引,聚焦重點產業集群,“一群一策”引育研發設計、科技服務、檢驗檢測、商務服務、現代金融、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王清憲代表說,安徽牢牢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接續實施“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行動。通過“建平臺”“用平臺”雙輪驅動,形成完善的工業互聯網賦能體系。“羚羊”“凱盛AGM”“海行云”3家平臺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數量居全國第五位。連續3年實施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行動,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家規上制造業企業啟動數字化改造,今年將實現全省重點行業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從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兩端發力,推動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科技產業化。
“在當前技術加速迭代、產業加快轉型的背景下,如何推動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集聚,這對政府抓產業的能力水平是一個考驗。”王清憲代表表示,關鍵要貫通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底層邏輯,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政策更精準地滴灌到企業最渴望處。截至目前,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已設立的母子基金計劃總規模2220.1億元,在皖落地私募基金產品數2275只、規模1.8萬億元。為更好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勢,安徽探索采取市場化機制、專業化路徑、平臺化運行的方式,組建由主管部門、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行業專家等廣泛參與的十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專業化推進機制,由這套專業化力量去制定產業規劃政策、編制產業鏈圖譜、開展產業鏈招商、謀劃應用場景等。針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關注的應用場景問題,通過搭建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市場營銷人員供需對接、智慧碰撞的平臺,促進創新產品應用場景的生成落地。
王清憲代表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前沿思考、前沿觀察、前沿行動。安徽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強化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大力推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努力形成更多挺進“藍海”的新增長引擎。(記者 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