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中安在線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根本動力。前不久發布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安徽省委一號文件都將“深化農村改革”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以三星村為代表的村居通過農村“三變”改革實踐,深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該鎮下轄八個村居全部邁入集體經濟強村行列。其中,三星村的集體收入從2014年不足3000元,增長至2024年592.6萬元。
初春時節,三星村7000畝高標準農田里,一眼望不到邊的麥苗將農田染綠。幾個月后,這里又將迎來豐收季。與普通小麥不同的是,這片有機品牌糧在收獲后,將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專供國內一家知名酒企,每畝地年增收約700元。
“這些年,我們村大力發展有機糧種植,農作物秸稈用于肉牛養殖,牛糞發酵生產有機肥,再回田用于有機糧種植,實現了種植、養殖、生態‘三圈’經濟融合共生,每個環節都能產生收益。”三合鎮副鎮長、三星村黨委書記楊坤山介紹,循環農業是該村最大的特色產業,具體實施則由三星村供銷社代表村集體來運營。
據了解,成立于2019年的三星村供銷社由三合鎮供銷社、龍頭企業、村聯合社三方構成的供銷合作社。其中,村聯合社以集體資金、資產、土地、幫扶項目等入股,占股40%左右,村干部和群眾合計占股比例不超過10%。合作社將村集體、企業、村干部和群眾利益捆綁在一起,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供銷社堅持市場化運作,主要業務有包裝、推廣、加工、銷售本村農產品和開展農事服務等。”楊坤山介紹,通過統一售賣農藥、化肥、種子,統一租售機械、開展病蟲害防治等,讓老百姓得實惠。
近年來,三星村通過深化農村“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蓬勃發展,集體收入從2014年不足3000元,增長至2024年592.6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高達438.33萬元。
“村集體有錢了,一部分資金用于本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一部分資金用來合作入股,投資新建糧倉、家具廠,發展第三產業,既實現了資金變股金,又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增收。”楊坤山說。
多年前,三合鎮掩龍村境內的唐橋小學因生源流失、年久失修而荒廢。
2021年,為了盤活這一閑置資源,三合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掩龍村掛牌成立。該村通過公開拍租的方式,以2萬元/年價格將廢棄校舍租給當地一位村民養豬。
“還有我們村里的掩龍大塘,起拍價是2000元/年,最后的成交價翻了9倍。”掩龍村黨總支書記王紅戰介紹,該村先后有5個閑置水塘被拍租出去,“有的用來養魚,有的做垂釣休閑項目,效益都很不錯。”
在掩龍村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示范園,記者看到不斷有車輛進出園區。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廢棄的宅基地。為了讓村里的老廢宅基地“活起來”,該村從村民手中租下宅基地,以入股和招租等方式支持招引企業發展。
“這里目前入駐了家居、食品和保鮮庫三家企業,村集體每年至少增收39萬元。”王紅戰掰了掰手指頭,指著示范園里一家企業說。
阜陽市萬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三合鎮井孜村。大棚里,53歲的時賀美一手捏著刀片,一手捏著瓠子苗,細心地削開莖部將其嫁接到根系發達、抗病力更強的南瓜苗上。
三年前,時賀美一家人常年在外務工,家里的農田幾無產出,近乎荒廢。2016年,隨著阜陽市萬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當地落戶,她將自家一畝多地入股該公司,每年收獲2000元分紅。
2022年,時賀美帶著孫子回到老家,就近在該公司上班。“在這兒干活挺好的,離家近,也不累,收入和外面打工差不多。”最讓時賀美滿意的是,上班時間比較自由,不耽誤她照顧孫子和料理家務。
村強則鎮興。隨著三合鎮農村“三變”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少村民用土地和閑置資金入股村供銷社和其他項目,群眾和干部共謀村級事務,共享鄉村產業發展成果。
“我們通過深化農村‘三變’改革,讓村里沉睡的資源活起來,群眾分散的資金聚起來,百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跨越式發展。”三合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蔡琪介紹,截至目前,該鎮下轄八個村居已全部邁入集體經濟強村行列,“下一步,我們將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積極謀劃現代產業項目,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統籌 文字︱胡廣
圖片 視頻︱張云山
海報 封面︱趙艾凌
校對 編發︱杜程強
實習生︱姜香羽
通訊員︱閆翊 王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