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來到巢湖之畔,溫潤的湖風迎面而來。臨近傍晚時分,位于巢湖市中廟街道王咀村的“小王子的落日茶鋪”里,95后店主王俊打開了吹泡泡機。白色的泡泡在空中飄舞著,一位穿著花裙子的女性客人在泡泡中快樂地旋轉,浪漫至極。茶桌上,茶壺口騰起的裊裊茶香與遠處姥山島的朦朧山影相映成趣,茶客們或倚欄觀湖,或低聲細語,時光在此處悄然放慢了腳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到近年來將流量轉為留量的“合肥小洱海”,中廟街道沿湖茶社集群的崛起,不僅是一場消費場景的創新,更折射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資源與現代需求的完美邂逅。
都市人湖邊飲茶樂享“慢生活”
“車快點開,事快點干,但是無論你再怎么快,事情似乎永遠干不完……我在城市的生活就是這樣的節奏。”在合肥經營一家企業的張先生坦言,每天排得滿滿的工作使他失去了很多生活樂趣。得知這里有個“世外桃源”后,他經常有意識地將手頭的事情放下,來到這里,尋個茶館,一杯茶、一支煙、一本書,亦或一個人靜坐發呆、打盹兒。“一周在這里待個半天或一天,特別的放松、解壓”,品出了慢生活的愜意后,張先生甚至當起了沿湖茶社的推廣大使,單位團建時將自己的員工也帶了過來,沏一壺茶,談笑之間茶杯空了又續,在短暫的時光里,大家得以沉靜下來,忘卻城市那頭的煩惱。
類似的場景,在沿湖茶社每天都在上演。在這里,喝茶不僅僅是喝茶,而是成為療愈心靈的“儀式”。更重要的是,沿湖茶社正在構建“慢生活”的完整場景。在“愈漸茶齋”,游客可以體驗非遺漆扇手作,看著大漆在扇骨上暈染出山水紋樣;“晴天見”茶社的漢服簪花體驗,成為湖邊一道獨特的風景,引得無數女孩打卡拍照;每當暮色降臨,“一帆茶社”的非洲鼓與吉他合奏在湖畔響起,碰撞出奇妙的和諧感。這種“輕體驗、深沉浸”的多元業態,交織出傳統與現代共鳴的文旅新圖景,也實現價值可觀的集群效應。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沿湖茶社已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喝膩了奶茶的年輕人,也在沿湖茶社“碰頭”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帶動湖邊的煙火氣裊裊升起。
閑置農房變身“休閑茶社”
沿湖茶社的爆紅始于2023年前后的短視頻浪潮。“85后”程葉萍是沿湖茶社早期的經營者之一,也是沿湖茶社流量引爆的助推者之一。 2023年,辭去工作的程葉萍在機緣巧合下和朋友來到王咀村,租下湖邊的一間閑置民房準備開一間茶社。“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是覺得這里風景不錯,打造一個湖邊茶社的同時,也是治愈自己的一個過程。”說這話的程葉萍當時沒想到,她用短視頻記錄了茶社從無到有的全過程,網友們隔著屏幕目睹一間破敗不堪的農房在加快進度條中被改造成有院有亭、風格獨特的湖畔小駐茶社,仿佛在云端參與了一場“鄉村變形記”。這條視頻在抖音平臺發出后,竟有了80多萬次的瀏覽量,網友迅速行動起來,爭相前來打卡。在“無心插柳”的流量奇跡下,差異化定位的茶空間便錯落有致地在湖岸線上串聯了起來。
現如今,王咀村環湖沿線處處可見由閑置農房改造的茶社。王俊就是沿湖茶社流量引爆后的入局者之一。此前,在合肥經營畫廊的他回到家鄉王咀村,最初只是在村里創辦了一個寫生工作室。后來隨著茶社的影響增大,游客越來越多。嗅到商機的王俊租下了農戶的一棟房屋以及部分集體土地,經過緊鑼密鼓地改造,茶社于2024年5月正式開門營業。茶社庭院一隅是觀賞日落的絕佳位置,如果天氣晴好,每到下午四五點時,王俊的茶社上座率就會很高。“今年春天游客特別多,清明假期店里的客流達800多人次,與去年相比,客流翻了一番。”王俊表示,很多合肥及周邊的游客開車過來,就是為了喝喝茶、看落日,放松一下。
據了解,中廟街道的村落里有一些老房子長期閑置,如今,依托沿湖茶社“投入小、見效快、收益高”的優勢,當地對農村閑置資產實施“微改造”,從中廟街道荊塘河村至王家咀村的湖岸線現已形成特色茶空間40多家。在設計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原始結構和特色,不僅布設了充滿文化氛圍的茶室,還增加了小院、涼亭等露天茶吧,為游客打造了品香茗、聽私語、觀落日的詩意場景。
當綠水青山遇見“互聯網+”
“日落太美了”“屬于合肥人自己的浪漫打卡地”……沿湖茶社的爆火,本質上是“好風景”與“新傳播”的化學反應——2023年以來,通過小紅書、抖音、微視頻等熱門社交媒體平臺的沖擊力傳播,沿湖茶社迅速走紅,吸引海量關注。2024年“打卡中國?古韻潮音——你好,安徽!”網絡國際傳播活動走進巢湖,多位外國網紅博主借助Facebook等海內外平臺大力宣傳,其中三篇報道全網推送流量高達1300萬,“小茶社”相關報道和話題量破億。網紅打卡、短視頻傳播讓茶文化觸達年輕群體,多元化的業態讓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煥發生機。
來到沿湖茶社,每個茶空間都是“天然攝影棚”,湖堤、落日、茶座,甚至連茶飲點心的擺盤都經過精心設計,隨手一拍就是“氛圍感大片”。來此打卡的游客無形中成為了一波又一波的主動“傳播者”。更重要的是,游客在不同茶社的體驗形成內容互補,持續吸引流量注入,由此形成了“矩陣傳播效應”。“這里景色很好。”來自亳州的游客高明瑜是第二次來這里打卡。她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就發現這里很好玩,前不久在網上又刷到了網友新拍攝的絕美視頻,于是就決定再來一趟。
這種“互聯網+文旅”的模式,打破了傳統景區的地域限制。記者了解到,目前沿湖茶社的游客中,絕大部分是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慕名而來。當“打卡經濟”與“體驗經濟”結合,茶社不再是單一的消費場所,而是成為“可傳播的文化符號”。正如高明瑜所說:“這里不僅是喝茶的地方,邊走邊看邊拍,一圈下來感覺很松弛、很舒服。”
生態賦能茶文旅融合發展
中廟街道沿湖茶社的興起,離不開巢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近年來,隨著巢湖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巢湖水體的清澈程度在不斷提升,湖岸線也變得更加美麗。這片曾經靜默的湖岸,因四季皆景的生態底色,更是為茶社的發展壯大注入了天然的“吸引力”。而茶社“輕食+茶飲”的經營模式,也有效減少了旅游活動對沿湖生態的污染,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意識。
面對日益增長的客流,中廟街道通過修繕茶社沿線道路、擴容停車場、安裝沿湖路燈等措施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為游客營造便捷舒適的環境。街道還組建了志愿者隊伍常態化開展交通引導、秩序管理、旅游服務,并對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旅游服務質量實施動態監管。這些舉措有力地提升了沿湖茶社的文旅活力與游客體驗。而“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也讓鄉村旅游從“個人創業”升級為“產業振興”。巢湖市中廟街道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吳璐煒說道:“隨著多元化業態的穩定發展,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的提升,沿湖茶社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游客的歡迎”。數據顯示,2024年沿湖茶社累計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創造綜合旅游收入6700余萬元,帶動當地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沿湖茶社,正在書寫一場關于“詩與遠方”的現實童話。當文旅融合的“化學反應”在湖山之間發生,帶來的不僅是游客的紛至沓來,更是鄉村振興的多元可能——閑置農房變身網紅空間,傳統技藝找到現代表達,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隨著暮色浸染巢湖,沿湖茶社的燈火次第亮起。王俊望著滿座的客人,心中已有新的計劃:“我想依托湖邊的茶社,再去帶動、招募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把村里面的閑置農房都充分利用起來,把這里建成一個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讓游客來了以后不僅可以在湖邊喝茶看落日,還可以在村里深度體驗扎染、國畫、古琴、陶藝等傳統文化。”在他的心中,當城市來客從“打卡一杯茶”轉向“沉浸一種生活”,沿湖茶社的故事便翻開了新的篇章。
玩轉合肥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周曉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