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時節,安徽省潛山市槎水鎮中畈村仍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工廠化養蠶基地里暖意融融,一批新結的潔白蠶繭均勻地分布在養殖架上,再過幾天就可以上市出售。近年來,中畈村的蠶桑產業在科技的加持下,取得了長足進步,村集體和蠶農收入穩步增長,大伙兒干勁十足。中畈村養蠶有哪些經驗?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土洋結合”因地制宜建設工廠
槎水鎮是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養蠶大鎮。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里家家戶戶養蠶,養蠶收入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僅中畈村就有2000畝桑園。2016年,作為槎水鎮9個貧困村之一的中畈村在脫貧出列之后,結合潛山市發展現代農業的實際,經過考察學習、走訪調研、分析研判,決定引進專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撿起“養蠶”這粒“小芝麻”,實施工廠化養蠶,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走訪了眾多江浙龍頭企業的工廠化養蠶車間后,一個現實的難題擺在了中畈村面前。“引進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和生產設備,最少要有2000萬元的啟動資金。這對我們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山村談何容易?”中畈村黨支部書記楊紅旗考察后頗為沮喪。
槎水鎮黨委書記馮耀廷在得知楊紅旗的想法與苦惱后,當即表示支持村里的發展計劃:“鄉村要振興,產業最重要。在工廠化養蠶初期,有很多人提出質疑,對前景不看好。為了降低風險,順利推進這個項目,我們把它定為書記項目,這個風險讓書記來擔。”
“當時,雖然村里只有450萬元的銜接資金,但我們依然決心干起來。能節約資金的地方盡量節約,只求效果不求形式。全自動化生產線是只見機器不見人,但我們改成半自動化生產線,使用一些人力,把投資成本大大降了下來。就這樣一步步化繁就簡,我們的工廠化養蠶車間終于建成了。”楊紅旗指著村里1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向記者介紹。
因地制宜、“土洋結合”的半自動化養蠶工廠能否順利投產?村里專門派出2名村干部和2位村民,去江蘇鑫緣集團公司飼料養蠶車間跟班學習。學成回來的技術員們回到中畈村后學以致用,沒想到去年開春后第一批工廠化飼料養蠶就取得成功。
走進中畈蠶桑產業園的養殖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多層養殖架,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蠶繭。與傳統養蠶方式不同,這里看不到桑葉隨意堆放,也沒有嘈雜的人工勞作場景。車間內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均由智能控制系統精準調控,工作人員只需在一旁監控設備,定期為蠶寶寶投喂經過科學配比的人工飼料。
“通過質檢發現工廠化養出來的蠶繭質量非常棒,繭絲長度1286米,高于傳統桑葉蠶繭絲,達到了5A等級。這讓我們全村都為之激動、歡呼,這意味著我們養蠶人終于邁進了一個新天地。”楊紅旗回憶起來仍是一臉興奮。
工廠養蠶解決了產業痛點
“以前養蠶既得種桑采葉,還要懂技術。”養蠶已有40余年的楊紅旗感嘆傳統養蠶是一項非常辛苦的生產勞動,而工廠化養蠶則系統性解決了產業發展的痛點。
楊紅旗介紹,傳統栽桑養蠶受桑葉生長時節限制,每年只能飼養春、夏和秋三季蠶,有明顯的季節性,而人工投喂飼料養蠶不需要采食桑葉,不僅沒有時節限制,還縮短了飼養周期,這樣可以長年養蠶,從而極大提升了人工和設備利用效率。
其次,節省了種桑養蠶空間,變家庭養蠶為工廠養蠶。傳統養蠶對桑田的依賴很大,以1畝桑田為例,按傳統方法最多可養2張蠶。把桑葉加工成飼料,畝桑就能養近10張蠶種,桑葉利用率大幅提升,減少了戶外桑田面積。由于傳統養蠶需要人工投喂桑葉,大多是在地上攤養。而飼料養蠶都是蠶盤疊養、機械投喂,通過建成溫控通風養蠶大棚或輕鋼標準化大蠶室,采用機械分盤、疊盤,最多可以疊14盤高,大大節省了養殖空間,提高了集約化程度。
與此同時,大幅減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勞動強度。桑葉養蠶集中在夏秋時節,高溫下雨是家常便飯,但每天都必須掐算好時間,風雨無阻到桑園里采摘幾趟桑葉,分幾次人工投喂,體力不好根本吃不消。而飼料養蠶在“小蠶共育”期間,一齡只需要喂一次,既減少了戶外采摘桑葉的苦累,又減少了人工投喂時間。據測算,相比桑葉養蠶,飼料養蠶在一齡至三齡期可省人工75%。再結合后期工廠化養蠶,機械化操作,現在養蠶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養蠶的村民大量增加,產業發展后繼無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此外,還能有效防止蠶病發生,提高蠶繭產量質量。家蠶非常嬌嫩,以前戶外采摘桑葉,如果遇上雨天,蠶吃了帶雨水的桑葉極易生病;如果遇上“飛防”(飛機噴施農藥防治林區松毛蟲)和周邊農戶施打農藥,飄散藥霧造成桑葉污染,也常常導致全軍覆沒。人工飼料要經過高溫蒸煮滅菌,塑化以后才能投喂,極大減少了病原菌的侵蝕和農藥中毒的風險,而且人工飼料營養均衡,共育的小蠶發育整齊,成活率高,大蠶體質也更為強健。
“這一系統優勢使得桑蠶效益大幅提升,蠶農和村集體顯著增收。”楊紅旗介紹,飼料養蠶新模式實現了季節性養蠶變為長年養蠶,家庭養蠶變為工廠化養蠶,極大減少了人工投入,有效預防了蠶病的發生,推動蠶桑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飼養效率提高5倍至10倍。顯著提升了產量質量,平均單張產繭量達到95斤,比傳統桑葉養蠶提高10%至20%,而且繭質更好更穩定,5A率達至90%以上。通過有效降低養蠶成本,提高產出效益,蠶農收入實現穩定增加。
通過摸索,中畈村飼料養蠶形成了兩種模式:一是“適齡轉桑”,小蠶飼料喂養,共育到三齡,四齡后再轉交到有桑園的農戶改喂桑葉,蠶農只要按照標準飼養十余天即可上蔟結繭。二是“全齡飼料”,小蠶共育到三齡,轉入村集體或大戶的養蠶工廠,仍沿用飼料喂養,全齡不食桑葉。飼料養蠶與傳統栽桑養蠶相比,體現了巨大的優勢。
在現場記者看到,已投產的“全齡飼料”養蠶工廠和800平方米桑葉粉加工廠,實現了全年化、飼料化、智能化、科技化養蠶。既為農戶提供小蠶共育服務,又進行后期大蠶飼養,有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適齡轉桑”和“全齡飼料”的養蠶新路徑取代了傳統養殖方式。
農文旅大文章未來可期
“以前一年只能養3批次蠶,村里發展工廠化養蠶以后,我們可以一年養6批次,收入翻番。”中畈村村民楊培國告訴記者,之前他在城里打工,2017年響應縣里號召回村里流轉土地種了桑樹,建了養蠶大棚,成立了古田家庭農場。眼見著村里建成了養蠶工廠,為他這樣的養蠶大戶提供了技術與便利,未來他更有信心把這個產業做好。
隨著工廠化養蠶技術的成熟,中畈村想加入養蠶隊伍的人越來越多。“有了現代技術的支撐,我們完全有能力把產業做大。”楊紅旗說,春節前在全村村民代表大會上,村里發起了重振蠶桑產業的號召。村里有飼料養蠶工廠和桑葉粉加工車間,村民既可以選擇種桑養蠶,也可以選擇直接出售鮮桑葉給桑葉粉加工車間。只要村民肯用心投入,村集體將拿出獎補資金鼓勵。
工廠化飼料養蠶模式的推廣,也為蠶桑產業的下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穩定的蠶繭供應,讓絲綢加工企業不再為原料發愁。安徽鑫緣天柱繭絲綢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表示:“過去,蠶繭產量不穩定,我們的生產計劃常常受到影響。現在,有了工廠化養蠶提供的穩定貨源,我們可以放心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更多高端絲綢產品。此外,隨著產業的發展,還吸引了更多年輕人投身蠶桑產業,為行業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中畈村養蠶工廠每年可向周邊150余戶蠶農和專業大戶提供2000張優質蠶苗,帶動戶均額外增收6000元。同時,開發桑芽菜、桑葚干、桑葉茶、桑枝木耳等系列產品。2024年中畈村通過工廠化養蠶增加村集體經濟純收入18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
楊紅旗說,未來村里可以做的文章還有很多。下一步準備發展“蠶桑+文旅”,開展蠶桑研學、蠶桑農事、蠶桑文化節等形式的農文旅活動,加大桑枝木耳、桑葉茶等深加工產品開發,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特色蠶桑村。
從田間地頭到智能工廠,科技養蠶正推動著蠶桑產業實現華麗蝶變。這一變革不僅讓古老的蠶桑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注入了強大動力,讓人們看到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后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