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蕪湖市繁昌經開區的奇瑞埃科泰克新能源汽車DHT(油電混動變速系統)生產線上,智能機械臂正在進行安裝調試作業。通訊員 楊華 朱海兵 攝
安徽省首家特斯拉直營鈑噴中心服務車間內,鈑金技師正在進行鋁門手工修復作業。王金釗 攝
盛夏過去了,但新能源汽車市場還一直“熱”著。
中汽協數據顯示,1月至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459.1萬輛和45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0%和41.7%。其中,7月份還出現了“淡季不淡”“淡季反旺”的現象。
以汽車制造大省安徽為例,數據更夸張。1月至7月,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43.2萬輛、銷量44.4萬輛,同比增長82.8%、83.9%,增速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
“淡季反旺”真的是“反規律”現象嗎?
一邊是產銷量大增,一邊是“卷”出新高度,面對競爭激烈的車市“紅海”,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反思和改進?
產銷大增,是市場規律的體現
8月下旬,安徽合肥。
在當地一家國產新能源汽車4S店內。即使室內開著空調,銷售人員陳凱還是滿頭大汗。
“實在不好意思,好幾撥顧客同時在看車,同事陪客人試駕去了。”他邊賠笑邊一路小跑,生怕客人覺得自己被怠慢。
可在往年的這個時候,是銷售淡季,陳凱和同事能享受難得的“舒適時光”。
今年夏天,他們明顯感到要忙碌不少,在他看來,越來越多顧客向他咨詢的是優惠細節。
在城市的另一角,合肥人許曉晴也在挑選新能源汽車。才拿駕照不久的她,選擇純電動車作為人生第一輛車。
“開綠牌車又潮又酷,現在價格優惠又大,早買早享受。”
“早買早享受”,這句話的后半句是“晚買享折扣”。可在當前的國內車市上,折扣幾乎一直沒有間斷過,早買也能“上車”享折扣。
從今年春天開始,國內車市掀起了降價潮,從雪鐵龍開始,席卷到倍感壓力的其他燃油車品牌;新能源車市場更是暗流涌動,特斯拉打響第一槍,其他品牌要么直接降價,簡單粗暴;要么保險補貼,“暗度陳倉”;要么加送配置,直接“升級”。
有人調侃,車市的“價格戰”與熱播劇《狂飆》截然相反:“風浪越大,魚越便宜”。
便宜又新鮮的“魚”,誰不愛呢?作為最古典的經濟杠桿,降價促銷對于提升新能源汽車銷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專家分析,促銷政策是市場行為,有一定的“滯后效應”,消費者往往有觀望心理,寄希望于“再降”,誕生了不少“等等黨”。而從年初開始到目前,促銷措施已逐漸穩定,銷量便會有一個小高峰。炎熱的夏天,便正好落在這個高峰段。
另外,還有一個市場因素,那就是這幾個月油價的不斷走高,已經“五連漲”,購車或換車族覺得加油“肉太疼”,將目光盯向了新能源車。
可見,“淡季反旺”并非“反規律”,而是市場規律的體現。
“狂飆”背后,是強大的產業支撐
為什么是新能源汽車?
這要拋開市場因素,看決定銷量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政策支持及政府保障。
首先,在國內,綠牌還是很“香”的。不僅免購置稅,而且在一線城市還能避免限牌限號,這是決定新能源車競爭優勢的主要政策因素。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優化新能源車購買使用管理。比如,在不限牌不限號的安徽,新能源汽車號牌投放力度明顯加大,計劃全年投放100萬個新能源汽車牌照;全省16個市全部開通新能源汽車業務專窗,下放新能源汽車牌照業務權限至縣級車輛管理所、交付中心、警務室等,提供集中辦、上門辦、就近辦、延時辦等服務。
其次,在推廣領域,政府也是傾盡全力給政策。安徽出臺支持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從開展惠民消費、壯大流通主體、舉辦展銷活動、提升金融服務、拓展消費場景等5方面提出7條具體舉措,在市政、公交、環保、出租、消防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
以公務用車為例,去年,蕪湖市機關事業單位更新的車輛中,有近一半是新能源汽車。
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優勢明顯,節能、經濟、智能、動力強勁,但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續航焦慮。
充換電設施跟不上,已然成為新能源車推廣的“痛點”。在這方面,各級政府發揮基建優勢,全面啟動市、縣、鄉三級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建設。
一句話:不僅讓在城里、出遠門充電方便,還要讓農村也有便捷的“充電圈”。
比如說安徽,正以打造新能源汽車出行“友好省份”為目標,新建一大批充換電設施。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充電樁26.1萬個,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1.6萬個。
一方面公共充電樁普及率加大,另一方面,讓車主感到更“香”的是私人充電樁也開始進入小區。
私充不僅享受更低電價,夜間充電還能享“谷價”。在很多城市,有私家車位的車主,已然享受到這種“想充就能充、每公里幾分錢”的快樂。
從銷售,到推廣,再到后市場,政府保障措施還體現在更前端——產業鏈上。只有完善健全的產業鏈,產量才能有保證,質量才能更可靠,價格才能更實惠。
比如,安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了全產業鏈布局,集聚了奇瑞、蔚來、大眾、比亞迪、江淮、長安、漢馬7家整車制造企業,擁有規上零部件生產企業1100多家,其中不乏國軒高科、巨一科技等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
前7月產銷量增速超80%的“狂飆”,即使再降價,若沒有產業支撐,是絕對無法實現的。
一路領跑,必須走出“舒適圈”
9月,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IAA),人潮涌動。
在這個被譽為世界汽車工業“奧運會”的汽車展示舞臺上,中國企業展現了“高光時刻”,展位占了車展的四成左右。
從比亞迪、蔚來、小鵬,到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地平線等電池制造商和智能駕駛硬件提供商,幾乎是把整個一條產業鏈都“搬”來了,十分“吸睛”。
歐洲車企對車展上的“中國旋風”倍感壓力。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說:“中國已經成為我們的‘健身中心’。我們必須更努力、更快速地鍛煉自己,以緊跟市場發展趨勢。”
網友們紛紛高呼“遙遙領先”。確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換道超車”比較成功,這些年踏上了“風口”,暫時領先于歐美傳統車企。出口方面,更是成績傲人,以安徽為例,1月至7月全省汽車出口61.2萬輛、同比增長115.1%,占全國比重達24.2%。
國內車市熱、國際車展熱,這“雙熱”的背后,依然得有“冷思考”。
面對“雪厚坡長”的新能源汽車賽道,我們能一直“領跑”嗎?
或者說,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殘酷的“淘汰賽”里,除了“卷”價格,我們還能“卷”什么?
“卷”電池。新一代電池技術,絕對是我們的必爭之地。雖然,我們的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等液態電解質電池技術已相當成熟,但續航里程、低溫性能以及高溫安全性都有很大提升空間。
還是有車主在抱怨“續航焦慮”,在埋怨“冬季續航打折”,在恐懼“車輛自燃”或“撞擊后爆炸”。
要突破,必須走出“舒適圈”,注重研發續航更長、更加穩定、安全性更好的半固態電池、固態電池技術。這條電池新賽道,日本和歐美都在埋頭研究,我們決不可落后。
“卷”三智。智能化、網聯化,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雖然我們相比歐美傳統車企在智能化方面有所領先,但對比智能化的“優等生”特斯拉,尤其在智能駕駛方面還有差距。我們還得專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這“三智”技術,繼續趕上智能網聯汽車的新“風口”。
“卷”成本。在打價格戰的同時,降低成本是整車制造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否則一定會出現“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們注意到,特斯拉的一體化鑄造等工藝,使其成為“成本控制狂魔”,這讓特斯拉有打價格戰的底氣;比亞迪依托于特殊的垂直供應鏈體系,使其成為中國車企成本控制“一哥”。面對“卷降價”的浪潮,車企更應聚焦供應鏈完善和工藝技術創新,在降價的“暴風雨”之下撐起成本控制的“大傘”。
“卷”其他新能源。這里的新能源,指的是“真正意義”的新能源,比如氫能。氫能汽車目前還是一片“藍海”,但必須攻克儲氫加氫技術和成本等問題。
我們注意到,安徽等地已經超前謀劃布局,聚焦“制、儲、運、用、研”全鏈條關鍵環節,開辟氫能產業發展新賽道。或許在未來的一天,國產氫能汽車還能給世界帶來顛覆與驚喜。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很“熱”也很“卷”。
“熱”中有產業成熟壯大帶來的欣慰,也有價格戰“虛火”引發的擔憂。
“卷”中有殘酷、有無奈,但也有精益求精的探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
說到底,要“熱”中不飄、“卷”中不亂,堅持扎扎實實的技術沉淀與產業支撐,保持認準正確道路走下去的拼勁。
就像比亞迪董事長、安徽籍企業家王傳福所說的,他用20年做了一道關于新能源、關于中國汽車的證明題:
“證明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記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