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下旬,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發出了這樣的驚嘆:“我在合肥有次特意數了數路上的車牌,發現40%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車。”
更多的綠牌、更大的保有量、更多跨國車企的聯手合作,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勁發展態勢,印證了斯穆特的感慨。
安徽將汽車產業作為全省“首位產業”,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強省。這些年,在多措并舉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保持蓬勃發展的強勁動力。
10月12日,全省十大新興產業系列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情況。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
1月至9月,全省汽車產量達169.9萬輛,同比增長45.7%,占全國比重為8.1%;新能源汽車產量60.6萬輛,同比增長76.6%,占全國比重為9.6%;汽車出口82.2萬輛,全國出口每4輛汽車中就有1輛“安徽造”。
相比有著百年技術積淀的內燃機汽車,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是一條全新賽道,是創新的“無人區”。
向“新”而行,安徽底氣何在?一路“奔騰”有何“密碼”?
完善頂層設計
繪就發展藍圖
——建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全國率先啟動立法
完善的頂層設計,為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繪好藍圖。安徽不僅將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還出臺《關于強化創新引領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政策和機制上,組建了實體化運作的省汽車辦,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若干政策》,在全國率先啟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促進條例》立法工作。
在服務企業上,堅持“一企一策”,為企業量身定制專項支持舉措,依托安徽“產業大腦”,開發數據分析、產銷監測、供需對接等功能,上線安徽汽車產業“問題建議直通車”,多措并舉促進產業發展。梳理摸底全省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企業3700余家,建立“七個清單”,分類擇優開展扶持培育。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說,這一系列“組合拳”,為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擘畫了發展藍圖,注入了澎湃動力。
政策給力、機制更順、服務到位,新風口下的企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看一組數據,安徽汽車業產業增加值、營收大幅增長,利潤幾乎是成倍增長。
據陳軍介紹,今年1月至8月,全省規模以上汽車業增加值增長43.2%,增幅比全國汽車業高31.5個百分點;營業收入3212.1億元,增長45.8%,增幅比全國高34.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147.1億元,增長285.6%,增幅比全國高283.2個百分點。
健全產業鏈條
優化產業生態
——招引、培育、提升核心零部件企業
消費者能買到更優質、更便宜的新能源汽車,街面上綠牌車越來越多,車企利潤越來越高,這些都要得益于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看這條長長的汽車產業鏈:安徽擁有奇瑞、蔚來、大眾、比亞迪、江淮、長安、漢馬科技7家整車企業和1200家配套企業,建立了整車、發動機、車身、底盤等全產業鏈體系,構建了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三大主導方向的“一鏈三線”戰略布局。
獨木不成林。產業生態,需要大大小小核心零部件企業的協同協作。核心零部件產業鏈如何引育?安徽圍繞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推動一批龍頭型、高成長性、高牽動性企業引育,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核心零部件領域“補短板”“鍛長板”。
具體而言,安徽的打法是“三板斧”:招引、培育、提升。
在招引方面,圍繞整車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開展“鏈主”招商,鼓勵整車企業引導其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就近落地,推動集聚發展。光是大眾安徽就吸引38家供應商落地合肥,蔚來汽車已有120余家供應商在安徽布局。
針對車規級芯片、“三電”等產業鏈核心環節,梳理制定招引建議清單,持續開展補鏈、強鏈、延鏈,優化招引政策,創新招商方式,推動省市協同招引,吸引優質零部件企業入駐安徽。今年以來,已簽約、開工10億元以上汽車領域項目152個,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46個。
在培育方面,建立健全分層孵化體系,構建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到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培育機制,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單打冠軍等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推動優質零部件企業加快上市。鼓勵傳統零部件企業針對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加快轉型、“換道超車”。
在提升方面,以新型整零合作機制為抓手,引導整車企業面向重點零部件企業建立聯合推優機制,推動供應商資源、金融資源、政策資源、用戶資源等無縫鏈接,在技術研發、標準體系、質量管控等方面深入對接,探索產業鏈內以及跨產業的資本、技術、產能、品牌等合作新模式,推動各類零部件企業集聚發展。
在安徽,一場場對接會讓“產需對接、整零協同”。據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舉辦2023安徽汽車及零部件產需對接會,簽訂150億元產品供需合同,簽約重大招商落地項目116億元;安慶、阜陽舉辦汽車零部件產需對接會,2023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大會在宣城舉辦。截至9月底,省市兩級經信部門已舉辦各類對接活動13場次。
財政金融支持
真金白銀投入
——設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子基金
“真金白銀”的產業支持政策,進一步激發了產業發展動能,讓企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據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堅持“資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創+產業”,綜合運用減稅降費、基金投資等方式,以財稅政策鏈推動汽車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真金白銀”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
聚焦創新能力提升,我省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短板領域和關鍵環節,采取“一企一策”“一項一策”予以支持。聚焦產業集群發展,探索“產業園區+產業基金+產業孵化器+行業商會協會”方式,先后安排資金5億元,通過母基金直投等,支持蕪湖、合肥2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聚焦應用示范引領,累計爭取中央資金7.8億元,支持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
不僅僅是財政資金,其他金融資本也加快投入,形成“基金叢林”。據介紹,2017年至2021年,累計注資100億元設立300億元規模的“三重一創”產業發展基金,支持設立新能源汽車一期、二期子基金。2022年起,省財政出資500億元設立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支持構建總規模2000億元的“基金叢林”,其中規模不低于18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已完成工商注冊和中基協備案。(記者 王弘毅 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