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比亞迪基地下線的整車。資料照片
產業基礎雄厚
今年前9個月安徽省汽車產量169.9萬輛,占全國比重為8.1%;新能源汽車產量60.6萬輛,占全國比重為9.6%;汽車出口82.2萬輛,占全國比重為24.3%
10輛新能源車里就有1輛“安徽造”,每出口4輛汽車里也有1輛“安徽造”
■科研優勢突出
除了國內最早開設車輛工程專業高校之一的合工大,中科大、科大訊飛等38所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同樣是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域的重要力量
■營商環境良好
安徽不僅建立了由省領導牽頭負責的十大新興產業省級專班推進機制,還相繼出臺了《關于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的意見》及支持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等23條政策舉措
記者 于量
10月末,德國大陸集團輪胎事業部總裁克里斯蒂安·科茨來了趟合肥。據報道,科茨此行旨在加快推進大陸集團合肥四期項目的建設。
作為世界第四大輪胎制造商、全球五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大陸集團今年與合肥的互動甚是密切。單是科茨本人,今年夏天就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碰了兩次頭:第一次是7月,虞愛華率隊赴歐,造訪大陸集團總部;第二次是8月,科茨回訪合肥,商談深化合作。
當時的新聞報道稱:雙方表示,時隔一個月再見倍感親切,上個月赴德國漢諾威大陸集團總部拜訪商量的事,這個月就回訪推進,體現了務實高效的作風。
高強度互動背后,除了“務實高效”,更是因為切實可見的機遇。今年1月至8月,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44萬輛,同比增長3.8倍,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77萬輛左右,汽車集群營收突破3000億元。再看整個安徽省,今年前9個月汽車產量169.9萬輛,占全國比重為8.1%;新能源汽車產量60.6萬輛,占全國比重為9.6%;汽車出口82.2萬輛,占全國比重為24.3%。
10輛新能源汽車里就有1輛“安徽造”,每出口4輛汽車里也有1輛“安徽造”,安徽汽車產業發展勢頭之迅猛有目共睹。隨著今年7月安徽提出將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一個新詞也隨之在安徽頻頻見諸報端:“汽勢”。
安徽的“汽勢”著實令人驚艷,而“汽勢”本身更值得仔細研究。
長豐“逆襲”
合肥市下轄的長豐縣是安徽“汽勢”的一個縮影。作為安徽最年輕的縣之一,雖然長豐縣名寓意“長治久安,人壽年豐”,但一個“窮”字成了揮之不去的標簽。1994年,長豐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是全國唯一的省會城市下轄的國家級貧困縣,直至2012年方才脫貧摘帽。
長豐縣的故事,在2021年迎來了大轉折。
2021年,國內汽車行業龍頭企業比亞迪宣布合肥基地落地長豐。次年6月,一輛紅色的比亞迪秦PLUS DM-i新能源汽車從生產線上駛出,長豐縣自此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上的一個新節點。
從談判到簽約,用時23天;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280萬平方米的廠房完成建設,用時280天;從開工到首臺車下線,用時不到10個月。比亞迪長豐項目的推進速度,堪比疾馳在高速公路上的新能源汽車。目前,比亞迪合肥基地電機、電控、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生產項目也已全面投產。達產后,預計可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項目三期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近2000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不少于3000億元。
在比亞迪項目的帶動下,長豐縣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已達325億元,同比增長為驚人的876.8%。截至7月,全縣生產新能源汽車37.56萬輛、乘用車35.89萬輛、低速新能源汽車1.67萬輛。除比亞迪之外,雙杰電氣、中創新航、優信集團、佳通輪胎等一大批重點企業密集落地,2023年完成簽約項目13個,協議投資額134.73億元,一座“汽車城”正在悄然崛起。
2022年,長豐縣全縣規上工業產值歷史性突破千億元大關。今年上半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407.34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居安徽省各縣(市)第一。
國內風頭最勁的車企,緣何選擇落子名不見經傳的長豐縣?若是僅僅將之歸因為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的安徽出身,未免過于簡單粗暴。和德國大陸集團一樣,比亞迪所看中的,無疑也是合肥乃至安徽的“汽勢”。
市市有“汽勢”
2020年4月,彼時已幾乎彈盡糧絕的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抓住了一根來自合肥的救命稻草。靠著合肥市政府的70億元股權融資,蔚來絕境重生,而合肥此后也進一步押寶新能源汽車產業。
在國內這一輪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熱潮中,合肥出手闊綽。據統計,合肥近年來通過創新投資路徑,國資累計投入汽車產業超百億元,帶動投資500多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投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與此同時,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合肥同樣不遺余力,接連拿下多個“第一”:全國第一個實現電動轎車大批量外銷、開通全球第一條純電動公交線路、純電動客車單車運行里程全國第一位……
號稱“最強風投城市”的合肥,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換來了如今的“汽勢”。除了救活了蔚來、引來了比亞迪,總部設在合肥的大眾安徽也一再加碼投資,今年7月斥資約10億歐元在合肥成立了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先進研發、創新與采購中心——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合肥新能源汽車年產尚不足萬輛,去年這一數字已達25.5萬輛。近年來,合肥先后培育或引進了大眾、比亞迪、蔚來江淮、長安、安凱等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同時集聚了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科技等500多家配套企業,從業人員約10萬人,全產業鏈產值達1200億元,正加速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重要的產業聚集地之一。
根據合肥市相關規劃,力爭到2025年,合肥全市智能網聯測試車輛超1000輛,新能源汽車集群規模超5000億元,整車年產能超300萬輛;到2027年,打造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品牌,汽車集群營收達7000億元,基本建成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之都。
在安徽,有“汽勢”的并不止合肥一家。面對新能源汽車這片廣闊“藍海”,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起飛”中的蕪湖,與合肥一道,構成安徽汽車產業的“雙核”。除了坐擁頭部自主品牌奇瑞,蕪湖近年來同樣匯聚了多家新能源車企及上下游配套企業,逐漸形成汽車“產業森林”。
2022年,蕪湖市新招引億元以上新能源汽車項目127個,總投資額1078億元。今年1月至5月,簽約、開工、投產項目53個,總投資額399.9億元;在談儲備項目135個,投資額2028.9億元。
在宣城市寧國經開區,總投資30億元、年產6萬臺混合動力系統的安徽威格鎂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今年開始了試生產。這家新能源汽車發動機生產企業擁有188項專利,是宣城汽車零部件產業補鏈強鏈的重點項目之一。
立足既有產業基礎,作為安徽省重要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的宣城,也在積極推進傳統燃油汽車零部件企業有序轉型,提高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品比重。今年上半年,簽約億元以上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項目49個,協議投資166.3億元;開工億元以上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項目46個,總投資79.1億元。
在蚌埠,弗迪電池有限公司刀片電池PACK包生產線、5萬噸NMP回收系統、5萬噸鋰電池電解液生產線等項目陸續上馬,使蚌埠逐步成為比亞迪關鍵零部件布局的重要板塊。年產120萬㎡全固態電致變色電子薄膜和高端鍍膜設備制造一期項目,今年也在龍子湖區開工,填補了蚌埠在汽車玻璃相關領域的空白。
除了加速在車載顯示、汽車玻璃、新能源電池、車用傳感器等領域實現突破,蚌埠將汽車零部件與新型顯示、新能源、智能傳感、生物化工等產業明確為聚力發展的五大產業集群,進一步明晰了產業定位和發展路徑,推動一大批優質項目加快落子布局。
為什么是安徽?
事實上,在“造車”這件事情上,安徽是有底蘊的。
1968年,江淮汽車的前身、當時的巢湖汽車配件廠就生產出了第一臺2.5噸載貨汽車,這同時也是第一臺“安徽造”汽車。20世紀90年代初,安慶汽修廠的安達爾轎車成為安徽首個進入國家汽車生產目錄的本土品牌。1996年,鼎盛的安達爾產銷便雙雙破億元。
然而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安徽在我國汽車工業中的存在感始終略顯不足。而新能源汽車給了安徽彎道超車甚至改寫我國汽車產業格局的機會。
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688.7萬輛,產銷量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25.6%。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滲透率持續攀升。作為一條全新的賽道,新能源汽車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而對于各地,爭奪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制高點,無疑就是爭奪產業未來。
機會擺在眼前,如何抓住機會,靠的始終是硬實力。安徽的“汽勢”,源自自身雄厚的產業基礎。今年前5個月,安徽本土車企奇瑞集團和江汽集團均表現不俗,奇瑞集團累計銷量59.6萬輛,同比增長61%,增速位居行業第二,在整車集團中排名第八位;江汽集團累計銷售各類整車23.1萬輛,同比增長20.4%,高于行業9.3個百分點。
主機廠之外,安徽還擁有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1100余家,建立了整車、發動機、車身、底盤、內外飾、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體系,建成一批汽車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構架了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三大主導方向的“一鏈三線”戰略布局。
另一方面,安徽也有科研優勢。國內汽車行業有個說法:中國汽車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獨占其一。作為國內最早開設車輛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合工大被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黃埔軍校”,培育了一批行業領軍人才。除了合工大,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大訊飛、中電科等38所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同樣是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域的重要力量。
良好的營商環境也是安徽“汽勢”的另一重要來源。目前,安徽不僅建立了由省領導牽頭負責的十大新興產業省級專班推進機制,還相繼出臺了《關于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的意見》及支持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等23條政策舉措。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產業配套供需對接服務,搭建市場服務信息對接平臺,組織產業融合對接活動,幫助企業精準對接上下游企業。
今年9月,安徽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聽取關于《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的說明。作為全國首部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條例》圍繞“首位產業”定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長三角力量
安徽的“汽勢”,也是長三角汽車工業強大實力的體現。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逾279萬臺,占全國比重超過40%,占全球比重達25%。
作為老牌汽車工業重鎮,長三角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步同樣很早。
2014年10月,合眾汽車在浙江桐鄉成立。次年,浙江零跑和天際汽車在杭州與紹興成立。同一時期,包括蔚來、理想在內的諸多新能源汽車品牌也相繼誕生,并與長三角產生交集。2018年,特斯拉落戶上海臨港,“造車熱”在長三角由此急劇升溫。
上海的芯片、常州的電池、寧波的壓鑄機……在長三角,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
在長三角各省市的新能源規劃中,產業集群一直是重點布局方向。江蘇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規模超7000億元,光伏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電力裝備產業規模超1500億元,形成空間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集群。
浙江行動方案提出要打造“一灣一帶”新能源汽車發展格局。按照“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總體部署,以縣(市、區)為主體推進“核心區+協同區”建設,加快培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目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均有整車企業,產業鏈企業超4000家,產值超7000億元。
今年6月舉行的第五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王傳福表示,長三角致力于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肩負更高責任使命。而比亞迪新建常州、合肥兩大乘用車基地,以及淮安商用車基地,在多個城市配套核心零部件產業基地,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