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長豐縣的比亞迪超級工廠夜景。通訊員 王世保 攝
今年1月至2月,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萬輛,同比增長9.8%,“首位產業”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近年來,合肥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持續進行布局,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企業營收超4000億元,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4.6萬輛,占全國總量逾8%。
集聚創新要素 加速提升“電動能”
春光明媚,位于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的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內,高度自動化的機械臂上下翻飛,繁忙有序的流水線高效運轉。
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制造基地采用“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統、“魔方”車輛存取平臺和“飛地”自動裝配島等多項前沿技術,突破了傳統大規模生產與個性化定制之間的矛盾局限。
科技創新是合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持續探索‘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路徑。”合肥市市長羅云峰表示。
多年來,合肥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加碼,“科里科氣”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氣質。2023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躍居“萬億之城”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升至3.91%,保持全國前列。
瞄準“首位產業”,合肥緊抓“需求端+應用端”落地創新鏈,推動“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支持龍頭企業、高校院所等謀劃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鼓勵企業在合肥布局研發總部或區域研發中心,推動企業與“大學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6家,培育創建高能級創新平臺60家。堅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采用“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匯聚全產業鏈優勢資源,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澎湃“第一動力”,需激活“第一資源”。近日,肥西縣教育體育局、肥西師范學校、合肥經濟貿易科技學校與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協議,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今年計劃招生420人。源源不斷的人才涌入,將為該縣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供強大動能。
集聚汽車類專業人才,合肥在“養人”上下足功夫,不斷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加大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車產業專業建設力度,適時新增產業發展亟需專業。支持高校與頭部企業深度融合,協同互動,“訂單式”培養碩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目前,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集聚人才超10萬人,其中研發人才近3萬人。
今年初,合肥市提出打造“新質生產力全國重點城市”目標,創新氛圍越發濃厚,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一批新質生產力代表正迎著希望蓬勃生長,呈現出“滿園春色競芳菲”態勢。
完善產業鏈條 加速構筑“支撐力”
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合肥以創新聚變催生產業裂變,堅持首位產業高位推動。
3月26日,20輛安凱純電動雙層觀光客車從合肥發往“浪漫之都”巴黎。早在2018年,巴黎就首次引進了安凱純電動雙層觀光客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時尚外觀、高端品質和舒適體驗,給全球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新能源汽車閃耀世界汽車舞臺,龍頭企業是有力牽引。圍繞打造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市已培育、引進大眾、比亞迪、蔚來、江淮、長安、安凱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發展的指數效應已經凸顯。
合肥比亞迪在2023年生產整車近50萬輛,產值突破600億元,在全省新能源汽車的占比高達56%。江淮汽車全年累計銷量為59.25萬輛,同比增長18.40%,其中出口16.96萬輛,同比增長47.99%。亮眼的數據彰顯的是合肥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的實力。
“去年7月3日,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使用的是我們全球獨創的OS電池。”中創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企業,中創新航已經為蔚來、奇瑞等一大批車企提供配套與服務。
雖是“配件”,但不是“配角”。合肥堅持龍頭帶動、配套支撐,按照“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發展思路,吸引來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等500多家配套企業在合肥聚集,上下游產業鏈日益完善。
目前,在合肥市蜀山區,我省首家新能源汽車綜合體——新能源汽車廣場建設工程項目進入尾聲。不久后,這里將成為集新能源汽車展銷、新車發布、汽車檢測評估、充電中心、供應鏈金融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并積極探索“汽貿+美食”“汽貿+文旅”等新模式,給消費者帶來更加多元的體驗。
如今在合肥,“新港、新橋、下塘”三大百萬輛、千億級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雛形初具,高新、包河、新站、廬江、肥東、巢湖等六大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集聚發展園區蓬勃發展。在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面發展模式的帶動下,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網被越織越密,“無邊光景日日新”。
優化發展環境 加速形成“強磁場”
馳騁新質生產力賽道,還需以優良的生態為滋養。
支持總部企業落戶、鼓勵企業加大設備投資力度、鼓勵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應用……前不久,合肥市包河區出臺支持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專項扶持政策。根據該項新政,包河區財政將每年統籌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優良的生態營造,離不開堅實的政策保障。近年來,《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合肥市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車產業扶持政策密集出臺,不斷加強對企業全周期、全要素政策支持。
落實政策,關鍵看執行。從比亞迪到安徽大眾,從蔚來汽車到江淮華為……一個個新能源汽車項目從破土而出到茁壯成長,不斷刷新著速度記錄。“合肥對產業的感知力和執行力極強,百聞不如一見。”三度牽手合肥的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柯利安如此贊嘆。
近年來,合肥組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雙招雙引”工作專班等,強化部門和區域聯動,頂格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創新“點對點服務”“定制化服務”。
合肥經開區發放超600萬元汽車消費補貼,蜀山區發放超1000萬元汽車消費補貼,包河區發放1100萬元汽車消費補貼……剛剛過去的3月,在政策“紅包”刺激下,合肥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猶如翩然而至的春天,持續升溫。
去年,合肥市發放汽車消費券3億元,全面推動公務及公共領域車輛新能源切換;加快建設充電換電設施,新建充電樁超6萬個,累計達17萬個;發布新能源汽車場景清單和“揭榜掛帥”車載類項目,不斷推動“合肥車”與“合肥屏”“合肥芯”“合肥智腦”等的深度融合;全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37%,高于全國6個百分點。(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