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北緯30°舒展開來的黃山、池州、安慶、宣城4市28個縣(市、區)構成了大黃山地區,國土面積4.4萬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約930萬人。
這里的大黃山不是指具體的山,而是一個統一的大IP。
大文旅時代,大黃山建設正當其時。
2024年3月30日,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推進會在黃山召開,大黃山建設的大幕正式揭開。
一
大黃山建設,是跨界融合、“雙向奔赴”。
在大黃山區域,山與水是極其重要的兩大元素。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云山群峰競秀;長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數流穿境;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平天湖、南漪湖鑲嵌其間。這一個個山水名詞,令人心馳神往。
君不見,千年之前,煙雨中的祁門,有位煙波釣徒張志和,“斜風細雨不須歸”。如今這里集聚了227個A級景區,已經成為全國8個A級景區集聚區之一。
曾幾何時,在這些名山秀水之間,看起來這么近,走起來那么遠。如今這一困局,正被悄然打破。
2022年11月,黃山、池州、安慶、宣城4市聯合發布“大黃山宣言”,在綜合協調、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管理服務、品牌形象、人才培養等方面構建一體化體系達成共識,打破市域界限,攜手共進發展。
2023年12月,省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堅持省市“一盤棋”,4市全域將塑造統一的品牌,堅持規劃一張圖、品質一套標、項目一個庫、招商一起抓、營銷一體化、環保一把尺、工作一盤棋,定期協商交流,推動發展格局由過去的單打獨斗,轉變為系統整體推進。
這既是省市之間、4市之間的跨界融合,也是山水之間的“雙向奔赴”。
二
大黃山建設,是時空對話、煙雨江南。
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煙雨江南。
江南何所在?值此大黃山。這里人文底蘊深厚:歙縣、績溪、黟縣、桐城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交相輝映,9000多處傳統古村落星羅棋布;這里有揚名世界的文房四寶:徽墨、歙硯、宣紙、宣筆。徽州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紅色文化、新安醫學等交融薈萃……
隨著長江奔騰的方向,詩情畫意浸染其中,山水相依,水天一色。
煙雨江南何所有?春來桃花百里紅。溪山各異,云月是同,山與云相接,這頭枕著低緩矮山,那頭依偎著萬家燈火。繁華隨雨落,茶香撲鼻來,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岳西翠蘭等,享譽海內外。
在這里,一座座古村落正以各自的方式,煥發出嶄新的活力。被譽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的黟縣,《臥虎藏龍》拍攝地南屏、“桃花源里人家”西遞、“畫里鄉村”宏村、層疊有致的塔川、“小橋流水人家”的屏山、水墨畫境的秀里……讓人流連忘返。
在這里,一座座精美的民宿拔地而起。黃山民宿產業學院建立,“海誓山盟”民宿協會聯盟成立,獨具徽風皖韻的安徽民宿品牌正在加速打造。全省首批177家“皖美金牌民宿”中,大黃山地區就有119家,占比達67.2%。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春雨綿綿馬頭墻,《青花瓷》的曲調不經意間在耳邊回響。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街,穿越時光長廊,尋訪千年印記,在時間和空間的每一個縫隙,體悟屬于自己的江南。
三
大黃山建設,是彼此成全、賦能增長。
山水秀美、人文厚重,大黃山擁有的這些超級IP,本身就自帶流量。
《仙劍奇俠傳四》故事起源,就設定在黃山青鸞峰。但流量雖好,倘任其流淌,也無法恒遠。只有堅持高舉高打,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打造,才能發揮出大黃山的獨特價值。
“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早在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發表著名的“黃山談話”,標志著中國現代旅游業從黃山出發。
近年來,在“緊燒火、慢揭鍋”,厘清了大黃山建設的思路和打法的基礎上,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頂格推動大黃山建設,充分彰顯了信心與決心。
世界級,彰顯安徽的雄心壯志;休閑度假康養,立足優越的資源稟賦。一言以蔽之,“大黃山”建設,就是要打造安徽文旅的“隆起板塊”和新的增長極。
黃山市為龍頭,輻射帶動池州、宣城、安慶3市,一張高品質旅游強省建設、高標準規劃的文旅“施工圖”,正在青山綠水間鋪展開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流量與力量相互賦能、彼此成全,持續增強大黃山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堅持統籌推進。省里牽頭抓總,4市協同發力,定期協商交流,推動發展格局由過去的單打獨斗,轉變為系統整體推進。
堅持軟硬件提質擴容。目前,大黃山區域擁有4座機場鏈接世界,今年將有7條高鐵快速通行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主要城市,高速公路已聯通所有縣和主要景點。隨著池黃高鐵試運行,大黃山區域全面進入高鐵時代;當務之急就是要實現:推開窗就是五星級風景,關上門就有智能網聯、舒適體驗。
堅持場景創新為王。圍繞休閑、度假、康養3個關鍵詞,布局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高品質發展休閑度假產業、創意產業,高水平發展體育賽事產業,積極發展醫療康養產業,加快發展會展產業和提升發展文化服務業。
堅持產學研深度融合。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安慶師范大學、池州學院、黃山學院和新安醫學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培養培育各類人才,為大黃山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休閑、度假、康養、旅游,正在以其獨特的魅力,重新塑造和定義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過程當中,文旅產業亟需注入新質生產力。在具體實踐中,至少要做到“六心”:省心行、安心住、放心吃、稱心玩、暖心游、歡心購。
要讓大家都知道來、都想來、愿意來、能夠來、住下來、還想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來大黃山不再只是“逛吃逛吃”、拍照打卡。我們可以一邊大口呼吸負氧離子,一邊在皖南川藏線、皖浙一號線上縱情自駕;我們還可以在新安畫廊中一邊乘船徜徉,一邊舉辦團建、畢業周年聚會、公司年會等等;我們還可以在古村落里或民宿中住下來,一邊通過視頻進行溝通,一邊享受唐詩宋詞里的江南煙雨;我們還可以在這里創新、創業,把夢想照進現實……
到那時,她會告訴你:有一種《從前慢》,就在大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