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近年來,安徽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聚焦群眾所需、人才所想、企業所急、基層所盼,大膽試、大膽闖,探索了一大批“小切口、大文章”的改革經驗和創新做法。本網今起開設專欄《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江淮改革實景圖》,報道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動實踐。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為政之道,民生為要。聽民聲、察民情,方能解民憂。安徽省創新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民聲呼應”平臺體系,以訴求為抓手,傾力傾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去年,全省《民聲呼應》類載體共刊載群眾反映訴求3.62萬個,直接推動解決3.5萬個,辦成了一批暖民心的實事好事,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增進民生福祉的道路上,安徽的腳步從未停歇。實施民生工程,落實惠民政策,民生“關鍵小事”就是政府“頭等大事”。但是實際工作中惠民政策“落不細”、為民服務“跟不上”、群眾意見“上不來”。
為破解這一難題,安徽省積極探索解決民生問題長效機制和有效路徑。2023年3月,安徽省委部署創辦載體《民聲呼應》。通過匯集群眾和企業在人民網“互聯網+督查”平臺、為企服務線上平臺、12345政務服務熱線、信訪信息化綜合平臺等平臺上的問題線索,報省級負責同志閱批,搭建起群眾訴求到領導案頭的“直通橋梁”。
變“多頭多線”為“一網統匯”,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收集。《民聲呼應》每期選編約20個問題線索,通過以點帶面,推動各平臺約5000條群眾訴求及時核查辦理。這種創新收集訴求方式方法并未打亂原有渠道的收集辦理程序,只是通過集中反映、重點督辦加快問題的解決速度。
省級統攬下,省直有關部門、16個省轄市和104個縣(市、區)均創辦工作載體,充分傾聽民聲,建立廣泛覆蓋人民群眾訴求收集機制。
回應群眾訴求,高效服務是關鍵。安徽堅持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并重,加強工作統籌,整合各方力量,壓實工作責任,督促推動屬地和屬事單位分類處置,做到快受理快核查、快處置、快整改、快報告、快回訪,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同時,通過每周梳理清單,每月調度匯總,動態跟蹤在辦事項,定期開展實地復核確保問題真解決、整改真到位。
“有了定制公交,不再為上下班而發愁了。”這是合肥很多產業園區上班族的心聲。針對群眾出行需求,合肥積極推動公交服務向全市產業園區延伸,為企業定制個性化路線。目前已為比亞迪、蔚來汽車、江淮汽車、陽光電源等企業開通237條定制通勤公交線路,日均發車950車次左右。
解決民生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點上發現問題,在面上尋找答案,安徽聚焦群眾反映的高頻事項、突出問題,著力破解結構性難題,推動一批群眾天天有感的問題得到系統解決。
針對群眾反映高速救援收費不規范、高速限速不合理等問題,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省應急廳聯合在全省部署開展“陽光救援”行動,出臺全省高速公路優化限速工作指導意見,為群眾提供更加透明、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務。
物業服務是投訴的重災區。安徽省住建廳“舉一反三”,深化“皖美紅色物業”建設,化解物業問題19.1萬件次,群眾滿意率提高15個百分點。
此外,“民聲呼應”工作平臺反映問題數量靠前的物業服務、城鄉建設、環境衛生等問題已統籌納入2024年50項民生實事。通過聽民聲,切實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安徽“民聲呼應”平臺體系已經成為破解民生難題的特色抓手、創新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
為更好發揮“民聲呼應”工作體系的效用,今年,安徽省在之前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健全民聲呼應工作體系更大力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意見》,將民聲呼應工作進一步推深做實。
民生小事不“小視”。安徽統籌“當下改”和“長久立”,深挖問題產生根源,督促推動各地各部門及時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規章制度,做到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