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來,安徽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以企業為主體,強化“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融通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省經濟總量邁上5萬億元新臺階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本臺記者:程晨
這里是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企業自主研發的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是一種基于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的前沿科技,能夠在三維空間中創建并展示出具有四維特性的圖像……您一定想不到,我能說出如此專業的概念,不是因為我的記憶力有多好,而是因為我站在了空中懸浮成像講臺前,借助企業自主研發的“空中成像技術”,演講者的眼前浮現出清晰的文字,而觀眾一側是看不見的,可以幫助演講者輕松實現“脫稿演講”。
這項技術來源于中科大,八年前,兩位科研人員掌握了“空中成像”這一獨家技術,在安徽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下,他們決定將這一技術成果產業化。在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級政府全方位的服務,尤其在資金方面,經常送來“及時雨”。
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沃成舉
最早的天使基金就是高新區高新投給我們投的800萬,正是800萬播下的種子讓企業持續發展起來,當我們的產品成型的時候,安徽省的量子基金還有一些市場化的基金,看到了這個技術的價值所在,從小試的產品,到產品的放大,到工業化的生產,又持續地給我們去投入。
短短八年,東超科技已成長為這種新型顯示行業的“領跑者”,目前企業這一技術已迭代四級,應用場景也拓展到了醫療衛生、民生工程、展覽展示等多個行業,產品已在全國十幾個省市得到應用,年產值接近一個億。
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沃成舉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加大技術研發的同時,推動整個產品市場化的進程,希望核心的技術能夠賦能整個場景和行業,為傳統行業的智能化升級帶來增值。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創新。“十四五”以來,安徽堅持科學技術打頭陣,在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的過程中,積極開展科技成果就地轉移轉化工作,同時深入開展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僅在2024年,全省就凈增科技型中小企業5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以上。科技企業的快速增長,帶動了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目前,安徽已初步形成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并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未來產業方面也進行了謀篇布局,新質生產力發展脈動強勁。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所長 黃群慧
安徽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有機地融合起來,實現從0到1再到10的整體突破,建成了自有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個先發的優勢。
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安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優化資金鏈,完善人才鏈,持續推進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聚焦省內重點打造的十大新興產業領域最關鍵、最迫切的共性技術難題,安徽還積極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探索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新機制,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測試驗證、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等平臺,力求提升全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蕪湖市擁有全國首批國家級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已集聚機器人上下游企業240家,為加快解決這些企業的共性技術難題,當地建成了國家工業機器人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安徽中心,幫助企業發展。
蕪湖藦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程自強
本地化的研發平臺,大大降低了我們的整個研發周期和我們的整個研發成本,2024年相較于這個2023年,我們的整個營收增長了30%以上。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目前,安徽的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2.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5萬家,居全國第5位。2024年,企業研發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75.3%。產業向新、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新質生產力正在安徽加快形成。
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 吳勁松
認真貫徹總書記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指示,布局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把科技領軍企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抓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繼續抓好科技服務業,為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作出科技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