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核心就是要針對各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場景,實實在在地解決剛需。而面對人工智能迅猛發展,他希望能盡快推動相關立法。
AI+已經賦能千行百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劉慶峰介紹,在AI的行業應用領域,中國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與高效的數據反饋機制,因此能夠在垂直領域實現快速迭代與優化。
“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方面,幾萬所學校已經開始使用我們的學習機;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方面,科大訊飛的AI產品已經累計開具4億份電子病歷,提供9億多次輔助診斷,修訂了9000多萬次診斷和用藥錯誤。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已經在規模化地發揮作用。”劉慶峰說。
在養老領域,劉慶峰建議要加速推動科技適老體系建設,助力老年群體共享“AI紅利”。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3.1億人。目前,AI科技應用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但仍面臨數據孤島、數字鴻溝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
因此劉慶峰建議,其中包括要制定科技適老數字健康服務數據標準體系,加快制定老年人AI醫療健康應用實施方案,以及推動醫保覆蓋智能養老康復服務等。“預計3年時間左右,養老機器人將走進家庭,端茶倒水是第一步,未來還將承擔陪伴、健康監測等任務。”因此他認為,養老機器人可能成為萬億級新興產業。
國家出臺的相關稅收政策,正幫助企業在研發投入中具有更大決心。劉慶峰介紹,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出臺,都是為了更好地鼓勵企業投入到創新之中,更好地鼓勵大家用長期主義精神來做創新創業。
在教育領域,AI無法完全取代老師的作用
“我并不認為AI會主導教學”,采訪中,劉慶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教師的好幫手,但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孩子形成自己價值觀的過程中,老師的作用絕不可少。機器人可以了解所有的科學知識,但不能替代老師;機器人可以了解所有成長的秘密,但不能替代母親,因為人類有機器人所不具備的東西,就是同理心。
對于人工智能如何幫助青少年更好地完成學習,劉慶峰認為,孩子既要學會基礎知識內化于胸,不用上網,不用任何模型幫助他也能完成相關任務,同時又要培養善于利用大模型等新技術手段,完成更有創意的任務。
“未來應該70%是閉卷考試,考驗他的基本認知能力和水平;30%是開卷,用各種工具完成任務,這兩個能力缺一不可。但是對于學生階段來說,本末不能倒置,基本的學習我覺得是永遠不可省掉的,否則他就沒法站在未來人工智能的肩膀之上。”劉慶峰說。
人工智能相關法案需要盡快出臺
劉慶峰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已經給大家帶來了很多驚喜,但AI也經常會產生幻覺,它到底靠不靠譜,準確率達到多少,有沒有不可接受的錯誤,實際上是需要權威部門評測的。
劉慶峰認為,一方面大模型需要不斷地去提升底座能力,去探索更高的邊界,更高的天花板;另外一方面在各個領域,AI是否需要有準入門檻,如果有,測試標準是什么,誰來負責測,達到什么程度能夠用,他認為要盡快明確。同時也要對AI做好引導工作,不能用于違法犯罪領域。
如何防范由AI產生的虛假數據,劉慶峰認為相關部門需要開始設立人工智能生成相關內容的溯源機制,用技術研究來幫助判斷哪些是虛假的、錯誤的信息,并將其清除。“今天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變這個世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們配套的相關機制、相關法律還是應該要更積極更快速地去制定。”
(記者 蘇藝 鄒韓欣 高佳 朱曉桐 劉煒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