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今年,“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加強文明鄉風建設”等提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聚焦“以文化賦能發展”主題,從文旅融合、徽學研究、戲曲傳承到家風建設,多維度建言獻策。他們將文化基因融入現代治理、產業轉型與道德培育之中,生動詮釋了“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強:文旅融合賦新能,打造“詩與遠方”的城市IP
隨著央視一套開年大劇《六姊妹》的熱播,其主要取景地淮南市迅速“出圈”,成為新晉網紅旅游打卡地。全國人大代表、淮南市市長張志強緊扣“釋放文旅消費潛力”這一提法,提出淮南市要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發展路徑。
張志強表示,淮南將借勢影視流量,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重點建設武王墩國家遺址公園、壽州古城等文旅項目,串聯“三山三水”生態資源,打造楚漢文化旅游核心區。他提出“無中生有”與“有中做優”并舉的策略,一方面創新開發紫金硯、淮南牛肉湯等“文化IP”,另一方面提升旅游服務品質,用“盡心”服務換游客“盡興”體驗。
“我們將把文化、生態與城市完美融合起來,用好‘楚風漢韻、山水之城’這一文化資源和城市品牌,更加體現文旅產業的地方特色和獨有魅力。”張志強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錢家盛:徽文化精神內核,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錢家盛聚焦徽文化在新時代的新價值,提出“將傳統文化研究與基層治理相結合”的建議。
錢家盛呼吁整合安徽高校及全國研究力量,組建跨學科團隊深入挖掘徽文化精髓。他以“六尺巷故事”為例,指出徽文化中“以和為貴”的理念對化解基層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意義。他建議,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為核心,聯合建筑、醫學、地方文化等領域高校,形成研究合力,系統梳理徽商精神、徽派建筑智慧等資源,將徽文化研究與現代社會治理相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當代社會發揮更大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韓再芬:提升自身修養,創造出更多文藝精品
雖然當下人工智能正在與傳統戲劇發生碰撞交融,但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認為,演員才是戲曲的“魂”。
韓再芬表示,AI可以用于劇本創作、音樂編排、舞臺設計等方面,甚至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劇體驗。但戲曲創作的核心必須是人,演員的眼神、氣息,還有那顆跳動的心,才是黃梅戲的魂。
為了做好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韓再芬擔任了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教授,希望采用學徒制和學院制這兩種方式培養人才。“演員一定要有一方舞臺讓他去演繹鍛煉,不斷跟觀眾見面,最后練就他的一身本領。”
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韓再芬表示,文藝工作者要“以文化己,方能以文化人”。需先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創作出與時代共鳴的作品。
全國人大代表丁德芬:以家訓潤民心,共筑家國同夢
在政府工作報告“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框架下,安徽東至周氏《六世書香·百年家風》的傳承實踐已成為新時代家風文化建設的典范。
作為一直致力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層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池州市東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丁德芬提出,依托百年家風發祥地建設示范基地,系統挖掘傳統家訓中的“自立自強”“德行積累”等精神內核,通過組織學者梳理家風演化規律,提煉其與當代價值觀的契合點,如將“家庭夢”融入“民族夢”,推動家風文化成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抓手。
(記者 蘇藝 彭旖旎 張毅璞 史睿雯 程昊 朱曉桐 鄒韓欣 劉煒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