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黃鋪村是一個曾因資源貧瘠、基礎設施落后的“負債村”,但在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200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突破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個山村蝶變的密碼是什么?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接受媒體采訪,講述了鄉村振興的“黃鋪經驗”。
2005年,當地三個鄉鎮的三個村合并為黃鋪村。“當時人心不齊、資源貧瘠、基礎落后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制約著村子的發展。”王紹南說。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黃鋪村找到了黨建引領這把“金鑰匙”,選好“當家人”,在“三會一課”制度化、村級決策民主化、黨員示范常態化上抓落實、下功夫。“我們首先把老百姓的事做好,有些事村民不理解,我們就等他們理解了再做。”王紹南告訴記者。通過整修砂石路、修建當家池塘、推進“戶戶通”工程,村莊面貌變得煥然一新,村民的心氣也被聚到了一起,為村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們把老百姓的事情做好,他們就相信黨組織。”
黃鋪村是個山村,土地分散,資源貧瘠,為了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黃鋪村將土地集中流轉,發展油茶、花卉苗木、優質水稻等一產,并延伸產業鏈,建成糧食烘干廠、菊花加工車間,打造藍莓、桑葚等特色采摘園。“我們建成了農民工回鄉創業產業園,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土地有流轉,入股有分紅,就業有工資,黃鋪村具備了“造血功能”,村集體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收入逐年增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除了做強“土特產”文章,建設好和美鄉村,天柱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也是一塊“金字招牌”。王紹南還告訴記者,“我們要依托優質的旅游資源與和美鄉村相結合,大力發展農文旅,盤活村里的閑置民房,將其變成民宿,把服務業做大做強。”
(記者 蘇藝 鄒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