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作為農業大省,安徽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步履鏗鏘有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引導。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撐保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增強協調性、提高精準性,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我省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要以綠色化、品牌化、特色化、優質化為導向,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制度支持體系,努力建設江淮糧倉。種業處于農業全產業鏈的源頭。摸清我省農業種質資源家底,建立完善種業“保、育、繁、推、服”全產業鏈體系,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嚴格執行種子市場監管制度,支持合肥打造“種業之都”。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健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建立“用—管—利—責”一體化的高標準農田使用管理體系,實現“良田持續高標準”。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水平。借助合肥創新高地的科技優勢資源,構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于一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針對我省山區、丘陵、平原等地形復雜和耕地類型多樣化特點,研發推廣適用于當地農業環境的新型小農機具,補齊基層農業裝備短板,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模式與農業深度融合,構建智控、智管、節能、高效的現代農業綜合管理體系,真正實現“藏糧于技”。同時,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廣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為農業全產業鏈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系統化的一站式服務,實現資源全域化、服務本地化,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水平。
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穩妥開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試點工作,建立以提升發展能力為導向的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農民充分享受農業產業鏈價值增值收益。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村集體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級集體資產收益,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財產權益分配機制。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探索建立“交易+登記”一體化服務的土地二級有形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持續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和低效土地處置盤活利用。培育壯大地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關聯機制,通過訂單采購、股份合作、技術服務、優先就業等形式,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依托自然、文化、產業等資源優勢,以縣域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點,打破傳統農業生產邊界,積極對接城市消費大市場,將“土特產”做大做強做出特色,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幫助當地農民找到“致富密碼”。
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迫切需要完善鄉村振興投入和資金分配機制,解決農業農村在投資環境、投資時效、投資模式、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問題。應建立以政策性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源投資,保險機構保障的多元化資金投融資體系,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鼓勵大型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支持力度,發揮農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的激勵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創新“政銀擔”“政銀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投融資創新模式,設計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農業農村投融資制度。結合我省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設計差異化、多類型的涉農信貸產品,降低農業農村投融資的門檻和成本,精準對接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豐富投融資產品供給。建立涉農資金數字化監管模式,有效防范和糾正農業農村投資經營中的不當行為,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實效。
(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Q2020D71]研究成果)